近年来,覃塘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广西工作论述的重要要求,以产业转型升级三年攻坚行动为指引,将设施农业发展与民族团结进步深度融合,让“四荤两素”产业成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生动实践,谱写出农业增效、农村增色、农民增收的时代新篇。
一是政策护航,构筑民族发展“同心圆”。党的领导是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和产业发展的根本保证。覃塘区以《覃塘区加快建设农业强区实施意见(2022—2025年)》《覃塘区常年蔬菜基地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7年)》等政策为“指挥棒”,构建起设施农业规范化发展新格局。在政策落地过程中,各民族群众积极响应,共同参与基地建设、技术培训和产业升级。无论是壮族同胞在设施蔬菜大棚里的辛勤耕耘,还是汉族技术人员在食用菌工厂化生产车间的创新探索,亦或是其他民族群众在生猪养殖和水产养殖中的智慧贡献,都汇聚成推动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2024年,设施种植业面积达1.8万亩,规模以上生猪养殖场145家,水产养殖面积5.7万亩,这些数据背后,是各民族共同奋斗的成果,彰显了民族团结在产业发展中的核心凝聚力。
二是用地创新,共绘资源利用“新蓝图”。土地是农业发展的根基,也是各民族赖以生存的家园。覃塘区率先推行“套叠法”,对全域农业“合规地”进行“体检”式摸排评估,筛查出1.5万亩可用于种养殖的设施农业项目“合规地”。在这一过程中,自然资源、林业、交通等多领域的各族干部职工携手合作,打破部门壁垒,实现数据共享,为设施农业用地保障精准施策。“拿地即开工”的创新模式,让项目选址从30天缩短至1天,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更吸引了各民族企业家前来投资兴业。160个设施农业项目的落地生根,6265亩设施农用地的高效利用,见证了各民族在资源整合、产业布局中的团结协作,为多元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是产业增效,共享发展成果“幸福花”。覃塘区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为突破口,推广富硒稻等优良品种,打造“菜篮子”工程和“十百千”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工程,让土地产出效益不断攀升。设施食用菌亩均产值385万元、现代设施蛋鸡养殖亩均产值200万元、设施大棚蔬菜产量比传统模式高出40%-80%,这些亮眼数据的背后,是各民族群众共同探索高效农业的智慧结晶。在产业链延伸方面,依托覃塘莲藕、覃塘毛尖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优势,引进圣爸爸禽畜业屠宰、魔芋深加工等项目,2024年农产品加工产值达247.7亿元。各族群众在农产品种植、加工、销售各环节紧密协作,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产业共同体。土地流转、就近务工、入股分红等利益联结机制,让58个村集体经济年增收10万元以上,8000余名各族群众户均年增收3万元,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转变,让发展成果惠及各族人民,进一步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