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手工艺产业是带动民族地区就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为推动民族手工艺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台阶,象山区统筹谋划、多点突破,逐步构建起特色鲜明、活力充沛的手工艺产业新生态。
一、优化产业布局,推动融合发展
在产业规划升级方面,象山区聚焦空间布局优化与业态融合创新。一方面,精心打造湴塘工业园根雕奇石产业园区,凭借 2.8 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吸引 350 家企业入驻,形成从原料加工到成品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实现产业集群化发展;另一方面,以瓦窑小镇为核心,整合根雕、奇石、字画等多元业态,将其打造成集文化展示、休闲旅游、创意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旅游休闲区。依托瓦窑小镇每年近 40 万人次的游客流量,推动手工艺产业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民族手工艺的独特魅力,实现 “以文促旅、以旅兴文” 的协同发展格局。
二、聚焦技术创新,强化人才培养
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是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象山区积极搭建产学研合作桥梁,与广西师范大学、桂林理工大学等高校深度合作,共建产学研基地,针对根雕、石雕等传统工艺开展技术攻关。引入数字化雕刻、新型材料应用等新技术,既保留传统工艺的文化底蕴,又提升生产效率与产品品质。在人才培养上,构建 “院校教育 + 大师传习 + 社会培训” 的多元化体系。与职业院校合作开设民族手工艺专业课程,邀请非遗传承人、行业大师走进校园授课;推行 “大师带徒” 计划,建立一对一传承机制;定期举办技能培训班、研讨会,为手工艺人提供交流学习平台,培育了一批兼具传统技艺与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人才。
三、加强品牌建设,提升产业影响
品牌建设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抓手。象山区以文化为魂、活动为媒,打造特色产业品牌。连续举办桂林书画奇石鸡血玉文化研讨会、矿物宝石博览会等大型活动,2025年第二届桂林矿物宝石博览会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专家学者、贸易商汇聚,180余家参展商现场签约意向投资逾 15 亿元,矿物宝石成交额逾亿元,极大提升了产业知名度。不断深挖非遗文化内涵,支持 “阳氏石雕”“厚博坊木刻版画” 等非遗项目传承创新,赋予品牌深厚文化底蕴。同时,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品牌传播矩阵,打造网上 “桂林象山艺术商品城”,与实体店铺形成互补,拓宽品牌传播渠道,让象山区民族手工艺品牌走出广西、走向全国。
四、完善政策保障,护航产业发展
政策保障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象山区党委、政府强化顶层设计,出台专项扶持政策,设立民族手工艺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在土地供应、资金扶持、税收优惠等方面给予倾斜。针对产业发展中的环境污染、安全生产等痛点问题,推动平山根雕市场生产加工点整体搬迁,建设环保设施完善的产业园区,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此外,建立企业帮扶机制,定期走访调研,及时解决企业在技术创新、市场拓展等方面的难题,以精准高效的政策服务,激发企业发展活力。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