邕宁区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以社区治理为切入点,创新推出“居民点单—社区派单—党员接单—群众评单”四单工作机制,推动社区治理精细化、专业化,营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共建共享的社区环境,推动各族群众在共治共享中增进团结。
居民点单,畅通民族民意渠道。构建“线上+线下”全方位的各族居民诉求表达渠道,广泛收集群众的意见建议,激发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门“点单”听民意。建立“城区—蒲庙镇—城市社区—网格”四级党组织联动体系,设立110个城市社区网格,推选162名社区党员干部、楼栋长、网格员担任“点单服务员”,定期上门走访、组织“老友议事会”收集意见建议,及时关注并解决各族群众的特殊需求和困难。平台“下单”便捷化。依托“亿社区”小程序设置“民呼我应”功能模块,居民可随时随地上报“噪音污染、环境卫生、违规占道”等问题,实现指尖反映问题,推动居民、社区、党员互联互通。专窗“集单”提质效。设立“民呼我应快办”专窗,进一步拓宽了居民诉求表达渠道,推动60余个政务服务事项线上预约办理,提供医疗服务、心理咨询、法律顾问等服务内容,为各族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确保各族群众的诉求得到及时受理和处理。
社区派单,分类施策解民生民意问题。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核心作用,统筹各方力量,推动群众诉求问题分类解决,促进各族群众的和谐共处。强化统筹力量聚合力。成立11个社区“大党委”,将178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两新”组织等纳入社区共建单位,吸纳32名负责人担任兼职委员,提升基层党组织统揽全局和协调各方的能力,整合各方资源和力量,形成了社区治理的强大合力,为解决各族居民诉求问题提供了有力支撑。配齐专责人员抓落实。深化“两员一单”做法,优选83名社区“两委”干部、网格员担任派单员,明确55名单位业务骨干为接单员,对居民诉求进行分析研判、分类统计、分流派单,妥善处理诉求问题,有效提升了社区对居民诉求的处理效率和质量。科学分类处置解难题。群众诉求事项按照难易程度简单的一般性问题,报送社区、镇政府协调处置;“C类”复杂问题或镇政府无法自行处置问题,上报城区业务部门处理解决;需多部门联合解决的D类重大疑难问题,报送牵头部门分管处级领导召开联席会议,集中力量限时办结。
党员接单,先锋引领促进民族交融。完善党员联系服务群众机制,党员领头紧抓快办群众诉求,提升解决问题效率,发挥党员在民族团结中的先锋模范作用。社区党员就近响应办实事。针对社区层面能解决的简单问题,建立日清日结制度,由社区党组织、议事理事会立即办理,1天内反馈办结情况,协调解决路灯不亮、邻里纠纷等217个群众家门口问题,将民生“关键小事”办成百姓心头的“温暖大事”。结对单位“应哨接单”破难题。深化处级干部“双联双包”、在职党员干部“双报到”等制度,推动36个处级干部、58个机关部门单位、2400余名党员干部包保联系110个城市网格单位,带头破解居民小区物业乱象整治等问题,推动148个居民小区完成业主委会(物管会)组建,居民满意度显著提升。社会力量广泛呼应添活力。在城市社区、万达茂商圈设立12个“邕新驿站”,加强对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暖心关怀,积极引导外卖员、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三新”群体充分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协助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累计吸收5482名志愿者、“五老”等组建86支镇村“民呼我应快办”志愿服务队,积极参与纾民解困、防灾抗灾等事务,营造浓厚的民族团结氛围,为社区民族团结注入了新的活力。
群众评单,治理成果固团结。完善“晒单、督单、评单”全过程监督管理机制,提升服务实效,确保民族团结工作落到实处。坚持“一事一评”。依托APP小程序,由发起诉求的群众,在“订单”结束或处理过程中,对处理结果或处理过程进行打分、提出诉求建议。社区定期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总结,不断提高服务质量。近年来,社区群众通过APP小程序、线下检查评单475个,满意率达100%,形成了居民诉求处理的闭环管理,让各族群众的评价成为推动社区治理和服务提升的重要动力。坚持“定期回访”。由居务监督委员会每月通过“督查+谈话+曝光”的形式,定期组织群众实地查看、电话回访,对办理群众事项开展督查检查,建立诉求收集、办结跟踪、结果公示的全程纪实档案,形成为民服务完整闭环,有效巩固了民族团结成果。坚持“群众共评”。将群众诉求处置情况作为社区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重要内容,接受群众监督评议。组织82名城市社区、居民小区党组织书记向党员群众述职并接受评议,累计有1320余名党员及群众听取述职、参与测评,增强各族群众对社区工作的监督力度,切实以考核促落实、提实效,促进了社区治理更加民主、透明,进一步巩固民族团结成果。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