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三月的右江区,壮乡的阳圩山歌节歌声悠扬、瑶寨的汪甸瑶族乡盘王节歌舞热情奔放、大楞乡的岑王庙会热闹非凡……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壮、汉、瑶、苗等各族群众以民俗活动为纽带,编织着一幅“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民族团结画卷。近年来,右江区深挖多元民族文化内涵,将民俗活动打造成增进民族情感、促进交往交流的“连心桥”,让文化认同成为民族团结的“根”与“魂”。
传统民俗焕新彩,在“共赏”中架起民族团结连心桥
“秀美的山河映在天地间,如诗的画卷在你我身边……”4月21日上午,2025年汪甸瑶族乡传统歌圩节暨首届汪甸“盘王节”民俗文化活动如火如荼举行,在本土乐队的热歌献唱下,现场气氛随之被点燃。活动现场,各族群众手拉手跳圆圈舞,笑声、掌声汇成一片。“这样的活动让我们真切感受到,各民族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壮族群众韦通兴说。
右江区充分挖掘和传承传统文化,在9个乡镇(街道)打造“一乡一特色”民俗品牌,形成阳圩山歌节、布林村“贝优”节、汪甸瑶族乡“盘王节”、两琶村“屋敢节”、大楞乡壮族岑王庙会、泮水百维“喔团”节等民俗品牌,各族群众聚在一起、乐在一起、融在一起,增进各民族间情感交流,互学互鉴、相知相亲,不断厚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舌尖美食连民心,在“共享”中铸牢共同体意识
走进右江区的大街小巷,壮族五色糯米饭、瑶族烟熏肉、汉族灰水粽、苗族酸汤鱼等特色美食香飘四溢。每逢春节、三月三等传统节日,各民族群众便会自发组织“百家宴”,带着自家的“招牌菜”互相分享。在龙景街道莲塘社区,一场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厨艺大赛正在进行:壮族阿妈教大家用红蓝草给糯米染色,瑶族大哥现场演示竹篾烤鸡的技巧,汉族大嫂则忙着调配秘制酱料……欢声笑语中,不同民族的饮食文化彼此交融,成为情感互通的“润滑剂”。
右江区深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商圈”,推动民俗美食转化为富民产业。在万景城、解放街、百祥社区搭建“同心创业街”,通过品味夜市文化、品尝各色美食、观赏文艺演出等方式,吸引过往的各族游客广泛参与,一碗酸汤、一笼米饺,不再是简单的特色小吃,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味觉符号,让“团结”的力量触手可及,更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在滋滋冒油的铁锅边、热气氤氲的蒸笼旁,悄然融入各族群众的心田。
特色竞技展风采,在“共乐”中凝聚民族向心力
“一二!一二!”在阳圩镇山歌节现场,一场别开生面的板鞋竞速赛正在进行。由汉、壮、瑶三族村民组成的“团结队”脚绑三米长板鞋,喊着统一的号子冲刺,鞋底与地面的摩擦声、观众的加油声汇成激昂的乐章。“刚开始配合不默契,踩了彼此的脚,但多练习几次,大家就能听懂彼此的节奏了!”队员王大哥(汉族)笑着说,他们与瑶族选手组成的混合队伍,最终摘得亚军。除了板鞋竞速,陀螺赛、拔河、背篓接绣球等传统体育项目同步开展,赛场边,各族群众自发组成后援团,用不同民族的语言呐喊助威,体育竞技成为打破隔阂、增进信任的“黏合剂”。
右江区开展民族体育炫进村(社区)、进学校活动,组织开展“三月三民族团结杯”篮球赛、跳竹竿、背篓接绣球、打陀螺、丢沙包、少儿舞狮等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俗体育竞技活动9场次,通过举办民族体育竞技活动,增强各族群众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让各族群众感受广西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魅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增强民族团结凝聚力。
非遗传承育新人,在“共传”中厚植文化根基
在右江区的中小学课堂,壮族山歌、瑶族刺绣、苗族芦笙等非遗课程已成“热门课”。迎龙小学的“民族文化社团”里,壮族孩子教汉族同学唱《唱娅王》,瑶族孩子向苗族同学传授织锦技艺,孩子们在互学互鉴中种下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种子。在各乡镇(街道),能时常看到这样的场景,阳圩镇的非遗体验长廊,壮族织锦机“咔嗒”作响;汪甸瑶族乡“老乡家园”的莎宝瑶绣工坊,一群民族妇女正围在一起学扎“乌达”。“以前技艺只在本民族内传,现在大家一起学、一起改,传统手艺更有活力了。”“汪甸乌达”非遗传承人、工坊负责人邓遂布介绍。
右江区通过多途径培育,挖掘右江麽乜、壮族排歌、瑶族服饰、大楞岑王庙会、瑶族歌堂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非遗展示馆、民族记忆馆等非遗传承阵地,组织开展民族服饰展示、手工艺品制作、民俗文化展演等各族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融入时代文化,让非遗在传承创新中焕发新活力。据统计,右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共20项,其中自治区级8项,市级12项;非遗传承人19人,其中自治区级 6人,市级13人。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