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万秀区创新推行“互嵌式基层治理模式”,形成“物理互嵌—情感交融—价值共生—平安共享”的治理闭环,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网络。
空间共嵌促情感交融。打破传统治理单元界限,创新推行“联络站+N”嵌入式治理模式,建立健全各族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机制,以物理空间重构推动民族交融,依托人大代表联络站将人大代表嵌入到全区449个网格中,把群众请进门、让代表走出去,落实人大代表履职24小时“不打烊”,汇集各族群众意见建议,打通人大代表服务群众、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通过街长吹哨、部门报到,整合各方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推动解决辖区背街小巷改造、停车秩序整治等民生实事80余项。创新吸纳“梧城小哥”新就业群体参与治理,让他们在走街串巷中发挥治安员和巡查员作用,收集民情民意,协助解决群众身边大小事情680余件,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基层治理生态。
文化共鸣筑精神纽带。深挖“岭南文化发祥地”内涵,构建“非遗传承+法治教育”特色宣教体系,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创新实施“法润秀心”志愿服务活动,探索“人人志愿参与普法”模式,引导和鼓励“骑楼大妈”“潘塘姐姐”等志愿服务队伍,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法律法规改编成莲花板、快板、粤曲等形式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将“政府主导”普法转变为“群众共创”普法。“广西三月三”期间,举办2025年“非遗法韵骑楼情 法治梧州三月三”民族法治宣传活动,将法治宣传与非遗文化、民族文化、文旅活动等深度融合,进一步增强了各族群众对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和法治文化的兴趣,教育引导各族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平安共建护万家灯火。创新“1+1+4+N”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推动民族事务治理与市域治理、基层社会治理相衔接,统筹推进“一社区一心理咨询师”“骑楼大妈”志愿服务队和“吾爱梧家”等群防群治队伍下沉社区,创新“点对点”定时服务、“面对面”上门服务、“一对一”线上服务等模式,先后举办心理知识讲座30多场次、心理咨询服务活动56场次,心理疏导2万多人次;率先在全市研发建设全区统一的网格化社会治理智能应用平台,研发“万秀网格通”APP小程序,群众扫码可了解辖区便民措施、上报事件线索等内容,推动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