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区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将民生保障与社会事业发展作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抓手,聚焦各族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统筹资源、精准施策,推动各族群众在共居中加深了解、在共学中增进感情、在共事中共谋发展。
一、强化民生保障,筑牢民族团结“物质基础”
象山区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民族团结进步的根本出发点,2024年民生支出占财政比重达80%以上,惠及各族群众超10万人次。
稳就业促共富:落实就业优先政策,面向各族劳动者开展电工、家政等“订单式”技能培训,全年发放就业补助资金726万元,新增城镇就业6532人,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增收一户”。
织密社会保障网: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98%、99%,超额完成目标任务;为各族困难群众发放补助资金2376.6万元,覆盖1.2万余人次。
优化城乡居住环境:实施城乡照明提升工程,为32个多民族聚居社区、自然村安装路灯442盏,实现亮化工程全覆盖;在老旧小区改造中融入壮族铜鼓、瑶族织锦等民族元素,打造龙船坪“民族团结示范街区”,提升各族群众居住品质。
二、优化教育资源,厚植民族团结“育人土壤”
象山区以教育公平促进民族融合,推动各民族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构建“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校园文化生态。
加大教育投入与建设:全年教育支出1.85亿元,实施50余项校园维修改造,民主小学、将军桥小学等学校开设“民族文化特色课堂”,将壮族山歌、瑶族长鼓舞纳入课后服务,惠及学生超5000人。
深化学科教育与实践:2024年象山区获评“自治区首批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民主小学、将军桥小学获全国中小学国防教育示范学校,各校还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漓江生态保护”“非遗传承”等跨学科实践活动,在教学活动中不断深化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
守护校园食品安全:实现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全覆盖,针对少数民族学生饮食习惯优化配餐方案;开展“校园餐”专项整治行动,联合检查配餐单位23次,保障1.8万名学生饮食安全。
三、完善医养托育,增进民族团结“民生福祉”
象山区聚焦“一老一小”服务需求,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民族医养服务体系,促进各民族群众健康保障均等化。
扩容医疗资源与服务:南溪山医院急诊综合楼封顶,万福医院、银海医院新院区投入使用,补齐辖区医疗资源短板,实现各民族群众医药服务普惠共享。
提升普惠养老服务:铁路康养中心康养楼竣工,新增169间客房和304个床位;桂林夕阳红养老中心创建“医养游”相结合的康养模式,将中医药融入养生养老中,获评“五级养老机构”;平山街道力创社区(多民族聚居社区)获评“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打造“文化共融、服务贴心”的养老模式。
提升托育服务供给:突出公办引领,推进幼托一体,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托育服务领域,辖区每千人口婴幼儿托位数增至4个,普惠托育机构覆盖全部街道,实现托育服务数量质量双提升。
四、丰富文体生活,凝聚民族团结“精神纽带”
象山区以文化人、以文聚心,推动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公共文化服务共享:区文化馆免费开放服务覆盖各族群众,全年开展“文化进万家”活动55场次,其中“壮族三月三”“瑶族盘王节”等民族主题演出19场次,参与群众超2万人次,营造“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氛围。
全民健身工程惠民:打造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园林植物园体育公园启动建设,新建民族团结主题健身步道20条;举办“象山区民族运动会”,设置板鞋竞速、背篓绣球等传统项目,吸引汉、壮、瑶等12个民族600名运动员参赛,促进各民族群众交往交流。
非遗传承创新发展:二塘乡文化站(全国一级文化站)设立“非遗工坊”,组织壮族刺绣、苗族芦笙制作等体验活动,2024年培训各族传承人120人次,推动民族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五、深化协同治理,构建民族团结“共治格局”
象山区将民族团结进步融入基层治理,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的多元共治模式。
设立民族服务窗口:在政务服务中心、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设置“民族事务代办岗”,年均办理医保、户籍等事务超2000件,实现服务“零距离”。
培育民族团结典型:评选“民族团结示范家庭”50户、“最美石榴籽个人”20名,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社区文化广场等阵地,开展 “典型事迹巡展” 活动,激励更多群众参与民族团结事业,营造 “人人争当典型、处处彰显团结” 的浓厚社会氛围。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