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州县地处祖国南疆边陲,与越南接壤,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资源禀赋。近年来,龙州县紧扣“边关美、边民富、边境稳、边防固”目标,以沿边开放为突破、特色产业为支撑、民族团结为根基,探索出具有边疆民族特色的社会治理新路径。
一、聚焦沿边优势,深化开放合作,打造边疆经济发展新引擎
一是优化口岸布局,提升通关便利化。加大对口岸基础设施的投入,2024年10月,广西水口公路口岸扩大开放项目通过国家验收,进一步完善口岸功能,为口岸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积极推进通关模式改革,通过加快推进口岸通关“两降一提”,优化完善各项口岸通关流程,持续开展“如我通关”实践活动,通过立即办、优质办、高效办服务准则,将查验时间已缩短至半小时内,有效优化口岸营商环境。二是加强跨境经济合作,拓展发展空间。2024年以来水口口岸通关车辆2.18万辆次,同比增长27.67%,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81.59亿元。此外加强中越跨境农业合作,2024/2025年榨季从越南进口原料蔗3.6万吨,龙州北部湾公司持续向越南出口食用菌等农产品,2024年以来出口总额约为290万元,同时,加强跨境旅游合作,开通跨境旅游线路,吸引大量国内外游客,促进边境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三是推动贸易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引进区内外企业落户发展加工制造产业,同时加强外贸、税务、金融等政策宣贯和水电输送方面保稳定工作,以商招商,吸纳更多有质量的企业落户园区,2024年以来成功招商园区培育规上企业5家,新签约项目7个,总投资额13.92亿元。特别是在农产品深加工领域,成功引进上市企业三只松鼠公司落地龙州,松鼠富民坚果加工厂于8月底建实现投产,2024年加工坚果1500吨,实现产值约2300万元,为龙州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促进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完善。
二、夯实产业基础,推进兴边富民,构建边疆特色发展新模式
一是发展特色农业,打造品牌优势。重点发展甘蔗、养牛、坚果等特色产业,通过推广良种良法、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等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2024年全县新增肉牛养殖6040头,推进肉牛养殖向奶水牛养殖拓展、产业链向乳业加工转型,甘牛奶站建成投产,9种乳制品上市销售,推动“一根甘蔗”到“一杯奶”转变。2024/2025榨季甘蔗入场216.52万吨,产值11.91亿元,坚果产量4.3万吨,年产值约5亿元,带动全县3万种植户每户均增收约1.66万元。全县5家坚果加工企业2024年累计加工坚果(青皮果)2.45万吨。同时,注重品牌建设,极申报“广西好嘢”“桂字号”农业品牌,打造一批广西优质农产品品牌,形成“品牌+企业+产品”价值链。注册“君宝颜”“甘牛”等17个商标,其中“龙州乌龙茶”“龙州桄榔粉”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还获批中国长寿之乡养生名优产品1个、“圳品”供应基地1个、广西农业品牌“广西好嘢”5个、广西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3个,品牌的叠加效应初步显现。二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农民增收。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和扶持力度,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技术服务等措施,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目前,龙州县已培育发展家庭农场49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120家,龙头企业252家,为全县农民增收提供有力支撑。三是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乡村旅游为引擎,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形成“农文旅”协同发展新格局。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生态资源与民俗特色,打造“红色研学+生态观鸟+民俗体验”多元旅游场景,2024年接待游客834.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约77.2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10.3%。在产业融合方面,延伸甘蔗、坚果等产业链,建成5个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吸引21家企业入驻,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268.4万元;培育古法红糖、奶水牛养殖等特色产业,年产红糖30万斤、日产鲜奶2吨,实现年销售额超800万元。此外,龙州依托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打造“观鸟经济”,培育专业鸟导40名、观鸟农家客栈20余家,带动10个村年均增收超500万元,形成“生态保护+旅游增收”良性循环。
三、强化示范引领,促进民族团结,构建边疆治理新格局
一是打造民族团结示范村,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加强边疆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扶持、旅游业态培育、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促进民族村寨加快发展、共享发展成果,精心打造下冻镇板端屯、上龙乡水陇屯、金龙镇板池屯等3个民族村寨,洞埠村、扶伦村等7个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以及贯明村、双蒙村、逐卜村、四清村4个“兴边富民行动示范村”。同时,深挖红色文化和民族文化资源,打造“文化传承+民族节庆”品牌,常态化举办中越边关“二月二春龙节”“广西三月三暨天琴文化艺术节”“秘境弄岗”国际观鸟节等六个特色文化旅游节日,提升民族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加强民族团结宣传教育,营造良好氛围。通过多种形式加强民族团结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民族团结氛围。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和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广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知识。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评选表彰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个人,2024年9月秦华北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通过举办文艺演出、知识竞赛等形式,吸引广大群众的参与,增强各族群众民族团结意识。2024年以来开展文化惠民演出40余场,吸引国内外游客和周边居民参与8万多人,线上线下参与活动人数累计700万人次,三是完善边疆治理体系,维护边境稳定。积极构建全县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平台,为推进乡村治理数字化夯实基础。此外,以“电视夜校”为载体,打造村级“一站式”矛调工作站,实行“电视夜校+‘把脉症结’‘诊疗断灶’‘疗效回访’”模式,实现了矛盾纠纷“源头预防、过程化解、末端治理”的良好效果。该模式荣获2023年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