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梧县东安社区位于苍梧县县城北面,是梧州市规模最大的易地扶贫集中安置点,安置有来自全县9个乡镇的7500多名居民。近年来,东安社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党建+邻里”思路,不断优化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以“邻聚力”模式驱动邻里资源、邻里帮扶、邻里服务、邻里文化建设,切实推动易地搬迁安置点各民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构建守望相助和谐家园。社区先后获得全国“十三五”美丽搬迁安置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自治区四星级农村基层党组织、广西最美志愿服务社区、梧州市最美志愿服务社区等荣誉称号。
一、整合“邻里资源”,绘就邻里“同心圆”
不断优化社区服务项目体系,为社区群众创造更安心、暖心生活环境。建设东安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居民提供“一站式”办事服务。同时,配套建设综合服务、文明实践、社保服务、文体活动、老年服务、儿童服务、平价购物、社会综治、物业服务9个服务中心,在周边建设幼儿园和中小学校、综合市场等,为搬迁群众提供就业、生活、上学等N种邻里服务,形成“1+9+N”党群资源汇享模式,实现党建聚邻。社区打造“家门口”就业站点,建设零工市场、就业服务站、扶贫产业园,县人社局每年在东安社区常态化组织举办各类人才活动,畅通各民族青年人才来苍渠道。引进制衣、电子、玩具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企业7家,提供就业岗位3000多个,优先招纳搬迁群众监测户、脱贫户进厂就业,真正实现家门口就业,让各族群众“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推动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二、创新“邻里帮扶”,融汇邻里“民族情”
建立“社区党组织+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两新’组织党组织”党建联盟,深化“双报到”“双联系”制度,开展“千名党员联千户”等帮扶活动,有力推动共建共治共享。健全社区“两委”干部分片区联系、楼长包楼、党员中心户联户工作机制,组建140多人“石筑千道·桥连万家”社区志愿服务队,每周三定期开展“敲门服务”夜访民情,推行“喝茶议事”、积分管理等工作法,实现网格化管理服务全覆盖,做到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切实提升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共建共享守望相助和谐家园。
三、优化“邻里服务”,搭起邻里“连心桥”
坚持为人民群众办实事,针对搬迁群众迁入地和迁出地两头跑现象,梳理办事服务清单,探索“党员先锋服务窗口+流动党员服务队+线上办理”党建服务模式,提供“一次不用跑”代理服务。针对不同服务受众类型,提供差异化、个性化服务,为老年人开展“亲情速递”、家庭医生等“敲门行动”服务,为未成年人群体建立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农家书屋、四点半“课堂”,对残疾人员等群体开展暖心慰问、关爱帮扶等人文关爱活动,创建温馨、和谐大家庭,真正实现安置社区成幸福家园。通过开展多样化“邻里服务”,搭建党群沟通的“连心桥”,使民生服务更加精细化、人性化,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
四、厚植“邻里文化”,促进邻里“共团结”
融合党建+文化,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多彩活动,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营造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良好社会氛围。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常态化开展系列文化传承活动,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开展春节文艺演出、中秋猜灯谜、重阳节敬老孝老等特色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增进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认同。利用社区同心广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地常态化开展“戏曲进社区”“我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活动,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容融入居民公约,强化文明乡风培育,引导各族群众破除迷信思想,摒弃陈规陋习,共同奏响民族团结进步与乡风文明建设的和谐乐章。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