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楞乡立足多民族聚居特点,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创新构建“党建+民族团结+平安建设”三维融合机制,通过组织联建、治理联抓、服务联心,成功打造基层治理新模式。
织密组织网络,构建民族共治“同心圆”。“红色引擎”强引领,在15个行政村建立“乡党委—村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体系,选拔120余名党员担任网格长,组建“红石榴”党员先锋队,定期上门走访、代办服务、宣讲政策,解决就业就医、低保办理、社保卡激活、残疾人困难生活补贴等民生实事500余件。在“三月三”节日期间,开展“政策宣讲会”,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转化为山歌、快板,将民族团结政策送入各族群众家中。
创新治理机制,架设团结互助“连心桥”。整合政法、信访、司法、民宗等社区平台载体和服务力量,将民族团结创建融入基层治理中。探索创建“三融三解”专项履职平台,建立以“融协商渠道、解信访矛盾问题,融协商机制、解群众急难愁盼,融协商资源、解基层治理人才匮乏难题”为主要内容的“三融三解”工作机制,让各族群众“说话有地方、诉求有途径、解决有方法”。深入推进自治、法治、德治融合,成立由汉族、壮族、瑶族等代表组成的“民族团结议事会”,建立“流动小板凳”议事制度,开展“好邻居”“好家风”评选,将“团结互助”纳入村规民约。
深化服务内涵,奏响幸福家园“协奏曲”。推行“嵌入式”服务,在党群服务中心设置民族服务窗口,提供婚丧嫁娶等特色代办服务。开展“融入式”就业帮扶,在弄外瑶族村建立特色产业基地,带动各族群众家门口就业创业38人。打造民族特色文化工程,组建大楞彩调民族文艺队,创编《团结花开》等特色节目,铸牢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打造“民族文化长廊”、“同心小花园”等一系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教阵地,以实景实物作为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提升各族群众对基层社会的归属感。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