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西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创新构建“边疆治理+民族交融”实践体系,通过党建引领、文化浸润、产业赋能、民生提质四大维度,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走深走实。
理论创新,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实践体系。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纳入理论学习中心组、“三会一课”必学内容,通过“边关微党课”“农家课堂”等形式,推动1000余个基层党组织常态化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学习,推动党员干部深学细悟、入脑入心。依托28所“国门”党校,打造党性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等4条现场教学精品线路,开发“民族团结之花”、“壮语温党史”、“边境国门我来守”等84门特色课程,累计开展专题培训600余场次,有效提升基层党员干部民族工作能力水平。广泛开展“民族团结党旗红”、“石榴籽苗寨行”等宣传活动,组织6个文艺宣讲队利用壮族八音、末轮小调、山歌对唱等方式讲好民族团结故事,深入实施“国旗工程”,在152.5公里边境线近1万户边民屋顶插上国旗,定期组织开展升旗仪式、创建“国旗村街”,引导边疆地区各族干部群众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文化浸润,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党的建设工作责任制以及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重要内容严格落实各级党组织书记抓党建促民族工作主体责任。采取提升改造、整合使用等方式,在292个村级党群服务阵地统筹设置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民族之家等功能室,通过设立政策宣传、党员代办、纠纷调解等6类党员先锋岗,常态化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深化125个抵边屯、2个边境口岸、4个边民互市点和少数民族聚集区基层党组织创优示范成果,推动星级村党组织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同创共建,建成“百里边关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长廊”,助力打造39个市级以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2个村街获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民生提质,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物质基础。牢牢守住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这个底线要求,聚焦提升边疆地区社会治理效能,深化“党建+网格+大数据”治理模式,将民族事务纳入县乡村屯“一网统筹”信息化平台治理事项,引导7400余名边民党员在维护民族团结、严防走私贩毒等工作中当先锋、作表率,吞盘乡获评“全国首批平安边境模范乡镇”。深化“国门”党建联建议事决策机制,每季度召开联席会议,专题研究解决兴边富民、边境治理和民族工作等难点,推动龙邦国际性口岸18家驻边单位和抵边村屯组织联动、治安联防、措施联推,龙邦镇护龙村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在易地搬迁安置点试点创建“服务365·天天我都在”智慧服务平台,设置民情收集、问题分析、分类处置、结果反馈、民主评议等5项闭环管理服务功能,“一站式”办好各族群众的民生实事和公共事务1000余件次,构建多民族共居共学、和谐善治的互嵌式社区。
产业赋能,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发挥沿边优势,实施“党建+农文旅”富民计划,通过“市委引导、乡镇党委领办、村(社区)党支部带动”模式,整合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其他部门及社会资金3000余万元,持续完善民族村寨、边关风情旅游带、“感集”边关不夜城等配套设施建设,2024年,共接待游客791.32万人次,旅游收入84.57亿元。健全“民族同心”育才机制,成立产学研示范种植基地、非遗文化示范基地、跨境电商公共服务中心等平台,通过“能人治村”、“名师带徒”方式,培育电商主播、刺绣织锦人才等致富带头人1482名,助力百香果山楂、壮锦、绣球等民贸民品年销售额达5600多万元。联合统战、工商联、口岸驻地单位等部门开展“百企边关行”活动,围绕用地、财税、边境贸易加工等方面优化营商环境,推动38个边民合作社和15家企业共同运营落地加工项目,带动3560名各族群众就近就业,每年为村级集体经济增收1850万元。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