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北海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干部教育培训机制上求新、形式上求活、内容上求实,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珠城大地开花结果、落地生根。
(一)通过“强化教育、开发课程”,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干部教育落实到专题培训中
一是以专题培训为载体开展宣传教育。各级党委政府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纳入各级党校、主体班、在线教育的必修课程,纳入各单位党委(党组)中心组、全体干部的学习内容,精心设置民族团结课程开展多样化培训,加强“五个认同”宣传教育,引导全市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提升履职尽责能力。二是开发系列“铸牢”特色课程。发挥好市委党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研究基地作用,开发《从世界难民安置的橱窗典范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侨港示范——广西北海侨港的生动实践与经验启示》案例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侨港的实践探索与启示》现场教学课等系列“铸牢”特色课程,着力打造贴合实操、资源独特、内涵丰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境课堂;市委组织部筹备拍摄党员教育作品(课件)重点选题《侨·桥》,讲述侨胞侨眷在珠城互嵌共融、促进民族团结的生动故事,用榜样力量激励党员干部,引导他们自觉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日常工作、生活中。
(二)通过“文化浸润、培根铸魂”,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干部教育落实到历史文化宣传中
一是以专题活动为载体开展宣传教育。在“广西三月三”、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期间,全市各级各部门每年开展“党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系列主题活动上千场次,引导广大领导干部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认同感。开展线上“互联网+民族团结”行动,推出“总书记讲过的民族团结故事”数字阅读活动,通过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传播民族团结好声音,全市各级各部门干部职工100%全覆盖踊跃参与。二是以文化符号为切入点开展宣传教育。实施文化北海建设工程,将“开放融合”的本土文化精髓融入到干部教育中。鼓励全市各级各部门依托“党日”“团日”活动,运用好《印象·1876》北海历史文化景区、北海非遗展示馆、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合浦海丝非遗馆、地角女民兵连、涠洲岛红色教育基地等各类文化文物资源,向各族干部职工讲好讲活珠城各族儿女在各个历史时期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感人故事,将本土特色文化资源转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力量源泉;创作《向海之路》《阿珍“红”了》等200多部(首)以本土文化为符号的演艺精品,赴国内国外登台演出,增强全市各族干部职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让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可感可知。
(三)通过“完善机制、多线交融”,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干部教育落实到社会宣传中
一是市委印发《北海市落实广西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行动实施方案》,牵头建立常态化宣教工作机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及所管行业部门的户外宣传,采取多批次、小规模、常态化的方式,有力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融入公益广告、户外电子屏、工作展板、工地围挡、道旗等社会宣传阵地,同时也让广大领导干部在参与创建、加强宣传的过程中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二是强化多线交融,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随处可见。在现有的城市标志性建筑中,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小品、宣传栏等。目前,北部湾广场、银滩公园、长青公园、中山公园等标志性场所设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小品、宣传栏300多个(块),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随处可见;在银滩景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将石榴花仙子雕塑、石榴宝宝、南珠宝宝等民族元素融入景区,种植“民族团结林”,充分发挥景区人群聚集性高、流动性强的优势,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春风化雨的方式融入各族干部群众生活日常,真正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植入干部群众心底、走进千家万户。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