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隆林各族自治县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立足多民族聚居实际,将非遗传承作为民族团结的重要抓手,通过全域统筹、创新实践,以非遗教育为纽带,激活民族团结密码,全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构建全域共生体系,厚植文化交融沃土。隆林依托多民族文化资源富集优势,在全县范围内系统挖掘壮族、苗族、彝族、仡佬族、汉族等世居民族文化瑰宝。在全县16个乡(镇)设立非遗传承站点,在中小学、社区、文化场馆广泛挂牌非遗传承基地,构建起覆盖城乡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非遗传承体系。重点打造壮族八音坐唱、苗族蜡染、彝族古歌、仡佬族童谣等多个特色传承工作坊,通过政策扶持、资金倾斜,鼓励各民族群众积极参与非遗传承,让不同民族文化在交流互鉴中和谐共生,为全县民族团结筑牢深厚的文化根基。
创新全域教学模式,具象化民族共同体认知。在全县教育系统全面推广非遗融入教学的创新模式。将壮族八音舞、苗族芦笙步等非遗元素融入全县中小学课间操,打造特色校园体操,打破民族文化壁垒。在课堂教学层面,各学校积极开展跨民族诗歌吟唱、壮族织锦与苗族蜡染非遗图案对比等实践课程,引导学生发现各民族审美共性。同时,实施全县师资提升工程,通过内培外引,打造“双语教师 + 非遗导师”复合型教师团队,并推广“文化基因解码教学法”,将抽象的民族团结理念转化为全县学生可感知、可操作的学习体验,实现文化认知与民族团结教育的深度融合。
拓展全域传承维度,延伸共同体联结纽带。隆林以“民族文化体验日”“民语传承团”“民族团结家庭作业”等为载体,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传播活动。组织非遗传承人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推动彝族古歌、仡佬族童谣等非遗文化广泛传播。通过开展“文化结对”活动,全县2000余个家庭结为“文化亲戚”,形成“小手拉大手”的文化传播链条,让民族团结意识在家庭、社区、乡村的互动交流中不断深化,构建起全域覆盖的民族团结联结网络。
深化全域创新实践,守正创新传承根基。隆林积极推动非遗与现代技术深度融合,在全县范围内鼓励非遗传承人利用AI、数字设计等新技术创新非遗表现形式,实现壮族山歌与AI对话、苗族蜡染与数字设计结合。同时,联合贵州、云南毗邻地区,发起“跨省区非遗传承联盟”,构建“三交三融”育人体系。此外,建立全县统一的“非遗数据库”,对全县非遗文化元素进行系统梳理和严格标注,在创新发展中坚守文化本真,持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新动能,让非遗成为全县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精神纽带。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