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平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将乡村公益性岗位开发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创新实践,通过构建“精准开发-规范管理-效益共享”的互嵌式发展机制,实现低收入群体就业增收与乡村治理效能提升的双向赋能,走出一条共同富裕之路。
一、三级联动筑基石,织密民族团结保障网
桂平市立足民族地区实际,以“三位一体”保障机制筑牢公益性岗位发展底座,构建起共同富裕的制度框架。在组织架构上,创新建立“市-镇-村”三级联动管理网络,市级统筹制定政策标准,乡镇落实动态监管,村级实施精准对接,形成上下贯通的责任链条。制度层面出台《公益性岗位互嵌式发展实施细则》等规范性文件,将共同富裕理念融入岗位开发、人员选聘、考核评价全流程。资金保障方面,整合就业补助、乡村振兴衔接资金、生态补偿等四类财政资金,设立公益性岗位专项基金,确保每年稳定提供5097个岗位,重点向易地搬迁安置区、集体经济薄弱村倾斜,实现资金使用效益与民生需求精准匹配。
二、按需设岗促交融,打造互嵌式发展新模式
桂平市紧扣“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构建起岗位开发与人力资本提升的互嵌机制。结合基层实际工作需要,指导乡镇、行政村因需开发卫生保洁员、防汛抗旱防火管理员、生态护林员、基层人社服务人员等乡村公益性岗位20多种。经过脱贫群众、监测对象个人主动申请,村委会结合申请人的年龄、文化水平、身体状况等具体情况进行民主评议,为其安排适合的岗位,真正实现人员与岗位的精准匹配,确保岗位开发科学、合理。目前累计安置5320名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就近就地就业。
三、严管厚爱提质效,构建和谐发展共同体
桂平市创新“三维管理”模式,构建起岗位效能与劳动者发展的互嵌闭环。建立“双岗双责“制度,明确岗位工作职责与劳动者成长责任,开发“基础任务+能力提升“双轨考核体系,将技能培训参与度纳入绩效指标。实行“网格化+数字化”考勤管理,村级设置专职管理员,开发公益岗位管理APP,实现考勤数据实时上传、异常情况自动预警,市级监管平台可随时调取岗位履职影像。创新“星级评定”激励机制,对连续三年考核优秀人员给予创业扶持、技能培训等政策倾斜,已培育327名岗位能手转型为乡村治理骨干,形成“就业-增能-发展”的递进式成长路径。
四、阳光监管守底线,铸牢廉洁从业防火墙
构建“双向监督”资金管理体系,确保共同富裕成果经得起检验。建立“纪委+审计+群众”三方监督机制,开发公益岗位资金监管平台,实现补贴发放与考勤数据自动比对,通过大数据筛查追回违规补贴。创新“阳光公示”制度,定期开展乡村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回头看”,为乡镇、村上好“警示课”、打好“预防针”。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