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龙胜各族自治县积极探索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新路径,通过文旅融合+研学赋能,促进民族文化活态传承与发展。
一、梯田为媒,民族文化在文旅融合中“活起来”。龙胜共有梯田20.03万亩,梯田落差大,层级多。龙脊梯田有着长达2300多年梯田耕种历史,被誉为“世界梯田原乡”,2018年龙脊梯田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当地依托秀美的梯田风光和深厚的农耕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全力打造特色文旅项目,在民族村寨观光中,游客可以入住传统干栏式建筑民宿,品尝民族美食,欣赏民族服饰、歌舞表演,参与梯田拔河、田中摸鱼、爬梯田做好汉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龙胜积极推动全县民族文化+农文旅产业融合,村民逐步端上了旅游致富的“金饭碗”。2025年1-6月全县预计累计接待游客579.98万人次,同比增长5.95%。其中,入境游客17.32万人次,同比增长43.67%。预计实现旅游总消费71.54亿元,同比增长4.3%。不仅让群众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更让静态的民族文化转化为可体验、可消费的旅游产品,实现民族文化传承与旅游经济的双向繁荣。
二、以节为桥,民族文化在特色节庆中“传下去”。龙胜把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开发成为旅游产品,实现民俗变瑰宝,促进农民增收。以节为桥、以节搭台、以节促融,举办梯田文化节、开耕节、长发节、晒衣节、跳香节、鱼宴节等系列民族特色节庆活动,推动乡村旅游从“点上开花”向“串珠成链”转变。凭借独特的长发文化,金江村黄洛瑶寨精心打造了一系列丰富多元的旅游产品,推出了三月三长发节、红瑶歌舞表演、长发梳妆体验、特色餐饮住宿服务,以及精美的红瑶手工制品等。2024年,黄洛瑶寨共接待游客8.91万人次,仅旅游歌舞表演一项,收入就高达349.77万元。同时,由政府支持建设的“中国长发科技馆”围绕长发文化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将传统护发智慧融入现代洗护产品。2024年,“中国长发科技馆”接待游客量达15万人次,总体销售额突破2亿元,为村集体经济增收53万元。实现了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的有效转化,通过“文化+旅游+产业”的创新模式,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活态传承之路。
三、研学赋能,民族文化在实践教育中“走出去”。龙胜大力开发非遗+研学、民族+红色等研学线路8条,目前,已建成瑶族服饰传习基地、侗族草龙草狮制作传习基地、北壮民歌传习基地、盘瑶服饰传习基地等5个研学基地,推出瑶族服饰制作技艺、侗族木建筑、草龙草编、蜡染等民族文化体验课程。2024年,开展研学活动45场,吸引参与群众超1万人次。全县中小学校开展红瑶刺绣、编草龙、弹琵琶、体验侗族木建筑等各类非遗进校园活动30多场次,鼓励中小学学校开展交流研学等活动超过20次,培训学生超过8000人次。平等镇广南村推出侗族文化精品研学课程,成功申报自治区级中小学生研学基地,自2018年以来,广南村共接待国内外游客累计3万多人次。青少年们在研学过程中,通过实地考察、动手制作、访谈非遗传承人等方式,系统学习民族文化知识与技艺。研学实践,推动民族文化走进校园、融入青少年教育,为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