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新县硕龙镇与越南隔河相望,边境线长37公里,辖区内有中越德天(板约)瀑布跨境旅游合作区以及国际性口岸硕龙口岸。大新县硕龙镇中心小学创办于1905年,与中越界河直线距离不到300米,是219国道上仅有的国门小学。现拥有12个教学班, 442个学生,专任教师42人,学校师生涵盖壮族、汉族、苗族、水族四个民族。近年来,学校立足边境地区实际,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深化“课堂传授+活动浸润+研学拓展”三位一体教育模式,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学校先后荣获自治区和谐校园、崇左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
一、活用本土红色资源,丰富德育课程内容
挖掘整理本土红色资源,纳入学校课程体系,提升德育课堂的思想性、实效性和感染力。一是收集资源,增强思政鲜活度。走访老一辈和模范人物,查阅地方史志,收集边境各民族千百年来抵御外敌入侵、保卫祖国领土历史故事。整理宋代侬智高抗交趾保境安民、清代苏元春抗法卫国戍边事迹和硕龙街的建街历程、驻守官民联姻守边兴边的历史佳话,以及新时代各族人民爱国守边固边的动人故事,编写为生动鲜活的5套校本教材,让戍边先辈们的热血与坚守,成为滋养学生心灵的精神养分。二是融入教育,增强课堂吸引力。固定每周开设5节德育课程,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灵活运用身边的、可感可悟的红色故事,以教师讲解和学生分享互动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把抽象的民族理论变成具象易懂的知识,让守边固边坚毅精神、爱国奉献高尚情操走进学生心灵,从而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献身的远大理想。三是优化课堂,增强教学实效性。围绕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组织教师精心设计德育课程,打造“国旗下民族团结宣讲”“民族团结主题班会课”“戍边固边行走思政课”等精品课,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坚定文化自信,增强“五个认同”,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2024年央视“道中华边疆行”栏目组到我校,蒙曼教授上了一堂“我们的国”公开课,视频一经发布,引起了强烈反响,点击播放量超千万次。
二、打造特色宣教载体,厚培爱国红色沃壤
融入本土红色资源,丰富宣教载体,营造浓厚爱国教育氛围,让红色基因在这片土地上深深扎根、代代相传。一是建设载体,拓展教育传播力。规划建设校园宣传长廊、书香长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展现中华民族抵御外敌入侵的光辉事迹和各民族团结奋斗爱国守边历史;利用教室走廊、建筑立面营造爱国守边和民族团结氛围,让学生能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红色精神的熏陶。二是建立机制,保障教育长效性。建立少先队员讲解机制,从四五六年级中选出16名少先队员组建红领巾讲解员队伍,常态化为师生们讲述苏元春抗法英勇壮举、地下长城历史故事以及先辈们卫国戍边、保家卫国的感人事迹。三是讲述红史,激发爱国奋进心。开展“红色第一课”,充分利用学校宣传载体,由少先队讲解员在每学期开学之际,给同学们宣讲红色革命故事,这个活动已成为新学期入学的必修课,让爱国主义情怀厚植学生心中。通过系列宣教活动,还原历史场景,营造沉浸式的教育氛围,让学生们感受榜样精神品质,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不断汲取力量,激励学生在新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三、依托真人实景教育,激发守土固防壮志
因地制宜融“教”于“游”,拓展爱国教育新形式,让爱国守边精神在行走的课堂中升华。一是弘扬红魂,凝聚奋进向心力。组织少先队员到大新县国门团校开展国卫戍边主题队会活动,邀请边防官兵、老党员和英雄模范讲述戍边固边红色故事。2023年全国公安机关成绩突出青年民警凌健珑讲述的缉毒戍边故事在学生中形成强烈反响。二是增强体验,激发学习内驱力。在国庆节、少先队建队日等节日组织学生到硕龙口岸、将军山等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研学活动,组织学生到靖边古炮台、中越53号界碑、底屯隘城墙等国家级军事文物保护单位实地开展国防教育。2024年以来共开展国防教育6次,参加人数600人次。经过实景教育,全校师生认识国家级军事文物11个点,自治区级军事文物10个点。三是形成品牌,扩大教育辐射力。成立“红领巾巡边护边小分队”,与边境派出所民警开展巡边护边描界碑、“我与国旗合个影”活动,形成少先队“十里红边护界碑”活动品牌,辐射带动全县各学校到边境开展巡边护边描界碑品牌活动,参加人数3万多人次。通过真人实景教育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戍边固边的艰辛与责任,使爱国守边情怀在心中不断沉淀,激发为祖国的边疆稳定贡献力量的决心。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