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忻城县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以“三聚三力”工作模式,全面推进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聚焦培根铸魂,增强民族团结进步“向心力”
一是健全教育体系,厚植民族团结教育土壤。印发《忻城县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学段学校教育内容和课时要求的通知》,明确小学高年级、初中阶段民族团结进步专题教育课不少于12课时要求。充分利用“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资源,开设特色壮语文课程,构建起系统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体系,让各民族文化在课堂上绽放光彩。二是深挖红色资源,赓续民族团结精神血脉。组织青少年到县烈士陵园、都宜忻游击队纪念馆、古思起义旧址、莫土司衙署开展“缅怀革命先烈,赓续红色血脉”、红色研学、“探秘忻城土司衙署”研学等活动,覆盖青少年5000余人次,引导各族青少年在融情实践中不断增进“五个认同”。三是强化宣讲引领,凝聚民族团结思想共识。组建青年讲师团、“红领巾巡讲团”,深入学校、社区、农村、企业等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宣讲,累计100场次,受众达5万人,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二、聚焦实践交融,推动民族团结进步“驱动力”
一是搭建活动平台,促进青少年文化共融。举办“青年大学习”知识挑战赛暨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项赛、弘扬“五四”精神主题教育实践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书香飘八桂·民族一家亲”希望阅读等活动,吸引1000余名青少年参与,通过知识比拼、文化展示等互动形式,增进青少年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二是深化校际合作,拓宽青少年交流渠道。联合江苏省后宅中心小学、青海省互助县林川乡贺尔小学与忻城县城关民族小学,通过朗诵、歌唱、展示民族特色等互动交流,打破地域界限,增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的友谊。三是赋能成长实践,提升青少年团结担当。开展大学生“返家乡”实践活动,提供政务实践、社区服务、文化宣传等200余个实践岗位。同时,积极动员各族青少年志愿者投身乡村振兴、扶弱助困、环境卫生整治等志愿服务活动50场次,参与志愿者6000余人次。通过这些实践活动,让各民族青少年像“石榴籽”般紧密团结在一起,共同担当社会责任。
三、聚焦文化浸润,提升民族团结进步“凝聚力”
一是打造特色校园,营造民族团结浓厚氛围。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五育”教育,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建立民族团结教育阵地,让每个校园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目前,全县已有3所学校荣获来宾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称号。二是开展主题活动,培育民族团结情感认同。组织学校少队、团组织开展“学雷锋树新风”、“石榴籽一家亲”、“红领巾爱祖国”等主题教育活动,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青少年心中深深扎根。累计开展活动90场次,覆盖全县3万青少年。三是推进非遗传承,增强民族团结文化自信。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60余场,通过广西山歌传唱、忻城十二生肖小马仔制作技艺、忻城壮族织锦技艺等非遗项目展示,让学生近距离接触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坚定文化自信,以文化凝聚民族团结的强大力量。目前,忻城县民族中学获广西山歌传习基地荣誉称号,16名民族中学学生获“刘三姐小传人”荣誉称号。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