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新县立足边疆开放前沿,紧扣兴边富民核心目标,通过科学规划和有效执行,以资金撬动民生、试点激发活力、文化凝聚共识,实现兴边富民与民族团结双赢,为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2019年来成功创建9个“自治区兴边富民行动示范单位”、2个“广西兴边富民创新推进试点”、2个“广西民族村寨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试点”。
以资金项目为杠杆,撬动民生福祉。建立“需求导向、台账管理”机制,了解掌握群众所期所盼,全力支持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产业路、饮水工程等项目,确保资金投向“刀刃上”,为边境地区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2021年以来累计争取中央少数民族发展资金9635万元,实施136个项目,覆盖道路硬化、饮水安全、文化活动场所建设、特色村寨改造、人居环境整治、边境贸易物流园区建设等民生领域。特色农业坚果种植达5.2万亩,带动1.2万户农户增收;硕龙口岸年进出口额突破10亿元,边境贸易直接带动就业超3000人,实现产业发展与民生改善双赢。
以试点创建为突破,创新发展模式。整合多部门资金,构建“企业+村集体+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为边境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如硕龙镇德天村、陇鉴古寨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边境旅游,实现试点建设成果向经济效益转化,户均增收超1.2万元;雷平镇左安村引入社会资本发展“稻渔共生”生态农业,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21.5万元,形成可复制的“产业+生态+文化”融合样板。
以文化保护为纽带,凝聚团结共识。结合文化旅游发展,通过举办非遗展演、民族节庆等活动促进各民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强化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21年以来,打造5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实施民族村寨“五改三建”工程,传统民居保护率达90%;组建20支文艺队,开展非遗展演年均吸引游客5万人次;在5所中小学开设民族文化课程,年培养非遗传承人300名,2022年大新县获评“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