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东兰县立足本土资源优势,以非遗为抓手,创新探索非遗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的深度融合路径,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注入强劲动力,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推进非遗保护工作,守护中华民族精神瑰宝。东兰县全面推进非遗保护工作,构建科学完善的分级保护名录体系,系统梳理并建立国家级、自治区级等项目名录。截至目前,东兰县获得认定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1个,“壮族蚂拐节”和“壮族铜鼓习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坚持对非遗项目名录进行全面价值评估与风险研判,形成动态化分级保护清单,针对舞蹈、民俗等不同类别,采取分类保护措施,建成铜鼓文化保护核心区基地12个、文体活动场所11个、非遗展示体验馆1个,系统性保护非遗,增强民族认同感,为民族团结注入文化活力。
完善非遗传承机制,搭建民族团结互动平台。东兰县在活化传承、丰富载体、整合资源等多方面持续发力,注重传习研学,组织开展非遗传承进校园活动。目前,13个中小学校设立铜鼓敲打兴趣班,设有壮族铜鼓·蚂拐习俗文化展示厅和铜鼓文化展示馆等,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园等方式,推进铜鼓文化活化传承。搭建“巴畴壮寨农耕文化研学基地”、“拉圩红军渡红色文化研学基地”等多个研学点,累计覆盖学生5000余人次,让不同民族学生在农耕体验和文化交流中增进民族团结。同时,充分利用壮族“蚂拐节”、瑶族“祝著节”等非遗节庆活动,吸引各族群众共同参与,成为跨民族文化交流平台。
创新非遗发展路径,激发共同发展内生动力。东兰县践行文旅融合发展战略,将非遗展演、体育竞技、生态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开发沉浸式特色非遗体验,推广“火麻乌鸡汤”、“武篆油团”等非遗美食,宣传销售传统壮锦、民族服饰、绣球、铜鼓等特色手工艺品。举办以 "粤桂同心 健康同行" 为主题的东兰县中医药文化活动周暨第二届中药药膳大赛,让各族群众在非遗特色膳食中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民族团结理念。2025年五一假期,东兰县旅游接待人数17.024万人次,同比增长18.58%,预计旅游总消费0.866亿元,同比增长20.28%,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东兰县大力支持民族企业传承非遗技艺,通过政策扶持与融资支持东兰县传统壮锦民族服饰工艺品有限公司,建成3700平方米内设生产车间、产品展厅、培训中心的综合基地,形成“生产+展示+传承”的完整链条,2024年总产值达1050万元,创造利润305万元,为当地少数民族群众拓宽就业渠道和实现稳定增收。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