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象州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立足壮欢文化、民俗风情等资源,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打造文旅品牌、推动产业融合等举措,让各族群众在文旅活动中增进了解、凝聚情感,走出了一条以文旅促交往、以交融促团结的特色发展之路。
一、完善文旅设施,铺就民族交往便捷通道
一是织密立体交通网,打通民族往来“主动脉”。构建内畅外联、路景相融的交通运输网:全县共有8个高速出入口,实现11个乡镇均能在15分钟左右驶上高速公路;柳江河自北向南纵贯境内,全县已投入运营8个码头,水路可直达粤港澳等地;距柳州白莲机场约50公里、桂林两江国际机场约170公里;已开工建设的柳州—广州铁路途经县境。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让各族群众出行更便捷,为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提供有力支撑。二是打造文旅消费圈,搭建休闲互动“主平台”。精心雕琢多元文旅版图,打造了集文体活动于一体的县文体中心、以民族风情和璀璨夜景吸睛的“象州梦幻夜”沉浸式文旅街区、亲水休闲的江滨公园和充满烟火气息的幸福星光夜市、星梦人间·文创夜市、朝阳美食城等集市,为各族群众构建文化体验、休闲娱乐的互动空间。依托“两泉奇美·怡养象州”品牌,整合温泉、凉泉,白石、纳禄乡村旅游区,雷山飞行基地、运江古镇等特色景点,形成多元旅游矩阵。目前,全县拥有4个A级景区、8家三星级及以上乡村旅游区和农家乐,3个广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1个广西生态特色文化旅游示范村及5家旅行社,构建半小时怡养旅游圈,成为各族群众共享文化、增进情谊的活力空间。三是提升公共服务力,筑牢文化共享“主阵地”。全县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全面实施免费开放,通过优化场馆设施、升级服务功能,打造各族群众共享文化资源的温馨空间。2022年以来,全县公共文化场馆累计接待群众和游客60万余人次,有效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二、打造特色文旅品牌,搭建民族交流融合舞台
一是精筑线路矩阵,打造旅游“金名片”。坚持“全域怡养”原则,全力打造精品旅游线路,为游客提供全面旅游线路指导服务。2024年以来,累计推出高品质精品线路50余条,14条入选区级以上平台公布线路,其中国家文旅部公布1条,区文旅厅公布13条,涵盖乡村休闲、温泉康养等六大主题,持续提升品牌影响力。二是深耕节庆IP,奏响文化“交响乐”。通过不断强化乡村节庆活动造势营销,打造旅游节庆活动,举办“象郡壮欢·吉象之州”壮欢文化系列活动、象州温泉文化旅游活动周、“非遗贺新春·我的家乡年”线上展播、大雷山文化旅游节暨百丈米酒非遗技艺展、“爱上八桂的田野——广西绿色优质农产品艺术疗愈之旅”之“茶文化”等活动,吸引八方游客前来参观。2022年以来,象州县共接待各族游客约1833万人次,实现旅游消费约162亿元。三是创新宣传格局,构建传播“立体网”。创作《爱在象州水云间》、《壮欢歌圩情》、《舞蹈世界》等作品参赛演出,对外展现象州深厚的文化底蕴。推出象州红薯干、象州酸、白石米饼等特色美食参加“广西美味·百县千菜”非遗特色美食大赛、广西美味·城市必吃榜展评活动,精选特色农产品参展香港同乡社团家乡市集,让象州味道香飘四方,有效提升象州知名度和影响力。积极在微信、抖音等新媒体推出“两天一夜精品旅游线路”“背包即游”“怡养·象州”“最美象州人”等专题形象宣传片以及旅游宣传推介等文旅信息,进一步树立象州怡养、怡游、宜居的文旅形象。
三、推动文旅产业融合,激活民族交融深层动能
一是“文旅+产业”树品牌,开辟文化共赏新格局。以思高村为典型,依托自治区非遗古琶茶制茶技艺与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优势,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建成3家茶厂,培育优质古琶茶产品及品牌企业,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其中衡福堂茶书院入选广西非遗形象体验店,实现茶文化体验与旅游经济协同发展。二是“文旅+电商”拓渠道,构建资源共享新模式。采用“电商+村集体经济+快递”的模式,将电商经济融入农文旅产业链。在县文体中心打造网红直播街,在思高村、纳禄村等乡村旅游区开设农产电商中心、快递超市,通过直播带货、线上销售等方式,推动农文旅产品上行、工业品下行,将流量转化为销售增量,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实现乡村振兴与电商发展双赢,切实提升群众获得感。三是“文旅+生态”促共富,探索产业共兴新路子。积极挖掘生态资源,将自然风光与民俗文化融入旅游开发。在纳禄村、军田村、运江古镇等传统村落,依托明清古建筑群与田园风光,打造“古村探秘+生态观光”旅游路线,开发民俗体验、农事研学等特色项目。同时,结合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建设生态农庄、露营基地等配套设施,推出“春采茶、夏纳凉、秋赏景、冬康养”四季旅游产品,让游客在亲近自然中感受乡土文化魅力,带动周边农户通过餐饮、住宿、手工艺品销售等实现增收,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之路。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