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防城港市聚焦青少年群体,坚持思想引领、平台共建、关爱培养,构建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立体化培育体系,让各族青少年铸牢共同维护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多方联动建机制,文化交融凝共识。将爱国主义教育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年度工作重点,与宣传、统战、民宗、文旅、共青团等部门建立多方联动工作机制。同时,制定印发《关于在全市教育系统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施方案》、《防城港市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的方案》等,在中小学(幼儿园)课堂教学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民族团结“石榴花”在每一个学生心中扎根绽放。
课程开足育德魂,文化铸魂聚合力。一是全市各类各级学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列入教学内容,开足开齐开好课程。2024年以来,全市教育系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普及率100%,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学期安排课时10-12节,普通高中每学期安排8-10节。初中八年级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教育课,免费发放《中华民族大团结》国家统编教材,让青少年在全方位教育中增强国家认同与民族自豪。二是依托“一校一品”校园文化建设,将学校教学理念、文化特色、体育资源与优秀民族文化深度融合,在校园长廊、图书馆、校史馆、橱窗板报、文化广场、教室等场所开展一系列文化建设,打造校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展示师生创作的爱党爱国、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主题作品,讲好防城港市“海边山”民族团结故事。
红色阵地展风采,爱国种子植心间。一是深化“红领巾护界碑”活动。防城区那良镇滩散小学地处边境线,与越南仅一水河之隔。自2001年起,该校率先成立了“红领巾护界碑小队”,并连续24年坚持开展护碑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包括了常规的学习实践,还结合了特色体验,逐渐拓展为“我们家乡多美好”“我以叔叔为榜样”“中国梦·护碑梦”“争当护界碑小使者”等不同主题的持续性教育活动,建立《护界碑荣誉时刻》制度,创编护界碑歌、顺口溜和竹梆(当地一种乐器)作品广泛宣传护碑行动。在滩散小学的示范带动下,那良镇边境一线的里火、大河、范河、民生、南里等5所小学也先后建立了“红领巾护界碑小队”,并联动开展了“护界碑手拉手”活动,合力夯实护碑队伍。东兴市东兴镇也成立了“国门东兴青少年护界碑小队”,并设计了青少年“红动边城”护碑行动。国防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传承红色基因、民族团结教育等紧密结合,贯穿于各级学校的办学治校全过程,“护界碑”活动逐渐成为边境学校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必修课,多所学校常态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有力促进了边境各民族的团结交融,维护了祖国边境的和平与稳定。二是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基。多年来,滩散小学全面深入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校园”,特别是通过邀请黄永腾、陆兰军等先进模范来校与全体师生分享交流,将感党恩、爱祖国教育融入其中,取得了明显成效。如今,防城港市的“护界碑活动”早已成为闻名全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品牌,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团结意识。2021年,滩散小学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2024年,廖远彬校长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的称号。
联谊交流搭平台,团结意识共传承。一是促进各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以“开学第一课”、“广西三月三”节日、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等活动为载体,举办民族团结知识竞赛、民族体育运动会,开展“民族团结小使者”“民族团结心连心 壮乡歌韵颂党恩”等一系列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同时,利用“云课堂”“云直播”等形式,跨区域开展民族团结联谊活动。防城港市金湾小学与新疆乌鲁木齐第93小学少先队员开展“书信传递友谊”“石榴籽 心连心”等“手拉手”活动,两校少年儿童累计互通书信360多封、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实验小学与广西防城港市防城区第三小学开展“蒙桂少年心向党 云上共话团结情”主题云队会、中国东兴-越南芒街青少年文明互鉴交流研学活动等,促进各民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让青少年在互动中铸牢共同体理念。二是开展结对帮扶交流活动。防城港市第二中学与防城区那垌中学、防城区江山中学,防城港市实验小学与东兴市马路镇中心小学,桂林市芦笛小学与东兴市实验小学持续开展边境地区教育结对帮扶支教交流活动;东兴市实验小学与湖北武汉市江汉区万松园路小学开展“鄂桂少年手拉手,中华民族一家亲”结对交流活动;防城港市金湾小学与防城区峒中镇板兴小学开展“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提升边境教育质量”主题民族运动会。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