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西田东县,右江河谷的沃土孕育着35万亩芒果林,金灿灿的果实挂满枝头,馥郁的果香不仅飘向大江南北,更成为连接各族群众的“金色纽带”。近年来,田东县以芒果产业为依托,将经济发展、文化交融、民生改善有机融合,描绘了一幅民族团结进步的动人画卷。
产业融合:铸就共同富裕之路
作为“中国芒果之乡”,该县依托右江河谷独特的光热资源与肥沃土壤,将金黄饱满的芒果打造成民族团结的“致富密码”。从山间零星种植到万亩产业基地,从滞销愁容到电商畅销,这片土地上,各族群众携手将小芒果发展成大产业,用辛勤汗水浇灌出共同富裕的幸福之花。
面对早期种植技术落后、销售渠道单一的发展瓶颈,该县创新实施“三个一”工程,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一支由壮族、汉族、瑶族等多民族技术骨干组成的专家服务队穿梭在田间地头,他们将先进的种植技术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方言讲解,手把手指导果农修枝、施肥、防治病虫害;覆盖全县的电商销售网络打破地域限制,让田东芒果搭乘“数字快车”走向全国,壮族主播在直播间热情推介,汉族运营团队精心策划营销方案,瑶族美工设计出独具民族特色的包装;通过系统培训,一批批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人”脱颖而出,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新生力量。
在林逢镇民族村,瑶族果农陆和贤与壮族技术指导员韦再行的帮扶故事,正是田东县民族团结助力产业发展的生动缩影。过去,陆和贤因缺乏科学种植知识,芒果产量低、品质差。与韦再行结成帮扶对子后,韦再行定期上门指导,从土壤改良到疏花疏果,每一个环节都耐心讲解。在韦再行的帮助下,陆和贤的芒果园实现了“华丽转身”,果实个大味甜,深受市场青睐,年收入突破20万元。像这样跨越民族界限的“民族团结帮扶对子”,在田东县已达300余对。他们以技术为纽带,以增收为目标,在芒果园里架起了民族情谊的桥梁。
辛勤耕耘终有回报。2024年,全县芒果迎来丰收,产量达39.15万吨,较上年增产7.8%。这沉甸甸的数字背后,是3.2万户农户的笑颜,其中少数民族农户占比超过65%。各族群众在产业发展中携手共进,推动田东芒果产业迈向新高度。2025年全新推出的百色芒果(田东)新IP“甜小芒”,标志着田东芒果产业迈向品牌化、市场化的新征程。“甜小芒”凭借独特的造型和寓意,迅速在全国市场打响知名度,订单纷至沓来。如今,田东县芒果种植面积持续扩大,产业附加值不断提升,芒果不仅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更成为各族群众心手相连、共同富裕的见证。
从种植到销售,从田间到舌尖,田东县各族群众在芒果产业融合发展中,共同书写着民族团结、共同富裕的动人篇章。每一颗香甜的芒果,都凝聚着各族人民的智慧与汗水;每一份丰收的喜悦,都传递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温暖与力量。
文化交融:绽放民族团结之花
当七月的骄阳染红右江河谷,田东县便沉浸在芒果与歌舞交织的热烈氛围中。该县依托蓬勃发展的芒果产业,以果为媒、以节会友,将每年的芒果文化节打造成民族文化交融的璀璨舞台,让各族儿女在香甜果香中共享文化盛宴,共绘民族团结的绚丽画卷。
走进芒果文化节主会场,浓郁的民族风情扑面而来。舞台上,壮族嘹歌清亮悠远,歌手们身着五彩刺绣服饰,用婉转歌声诉说着丰收喜悦;瑶族金锣舞铿锵有力,舞者们头戴银饰、腰系铜铃,在激昂鼓点中展现民族活力;汉族快板节奏明快,表演者以幽默诙谐的语言讲述着田东芒果产业的蝶变故事。不同民族的艺术形式同台竞技、交相辉映,勾勒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生动图景。除了传统表演,文化节还创新推出民族文化创意市集,壮族的刺绣、瑶族的服饰、汉族的书画等作品琳琅满目,游客们穿梭其间,仿佛置身于中华民族文化的百花园。
文化节的魅力不仅在于民族文化的展示,更在于搭建起跨越地域与民族的交流桥梁。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汇聚于此,与当地果农签订订单,将田东芒果的甜蜜送往大江南北。在商贸洽谈中,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们分享经验、互通有无,先进的经营理念、创新的销售模式随着芒果产业的合作生根发芽。而远道而来的游客,更是成为文化交流的鲜活纽带。他们漫步在芒果林里,听壮族阿婆讲述芒果种植的古老智慧;在美食摊位前,品尝瑶族特色的芒果酿、汉族传统的芒果糕点;参与民俗体验活动,亲手制作具有民族特色的芒果文创产品。这种沉浸式的文化体验,让游客们不仅品尝到了芒果的香甜,更深刻领略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以前只知道田东芒果好吃,没想到这里的民族文化这么丰富多彩!”一位来自北方的游客在体验完文化节后感慨道。的确,每年的芒果文化节,都让各民族群众在与外界的交流中开阔了视野,也让不同民族之间的了解与认同愈发深厚。当壮族姑娘教汉族游客跳竹竿舞,当瑶族小伙向外地客商介绍民族节庆习俗,当孩子们在文化节上共同绘制民族团结画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便如春风化雨般浸润心田。
如今,田东芒果文化节已成为展示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的闪亮名片。在这里,芒果不仅是经济作物,更成为文化交融的载体;文化节不仅是节庆活动,更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每一届文化节的成功举办,都让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纽带更加牢固,让民族团结之花在芒果飘香中绽放得更加绚烂。
民生改善:夯实团结发展之基
随着芒果产业的蓬勃发展,该县将“甜蜜经济”转化为民生福祉,累计投入衔接资金1.1亿元实施人居环境整治,让发展成果惠及各族群众。在林逢镇东养村,蜿蜒的产业路如金色丝带,串联起壮族村寨与千亩芒果基地,双向四车道的柏油路不仅方便了芒果运输,更让满载希望的货车直通高速。5G网络的全覆盖,让深山里的芒果乘着数字快车,48小时内就能摆上北上广等大城市的货架。壮族群众李秀香熟练地操作着手机直播卖货,笑着感慨:“现在卖芒果,手机上轻轻一点就行,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数据显示,自道路和网络升级后,该村芒果年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户均增收超5万元。
在民生改善的进程中,创新利用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政策,2021年以来,累计投入3034万元专项资金实施29个项目,对20个少数民族聚居村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从新建民族文化广场到修缮传统民居,从铺设污水管网到安装太阳能路灯,每一项工程都凝聚着对各族群众的关怀。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金芒家园”,壮、汉、瑶等各族群众比邻而居,共同组建“石榴籽志愿服务队”,开展互帮互助活动。壮族阿婶教瑶族青年制作特色美食,汉族教师义务辅导各族孩子功课,这里不仅是安居乐业的新家园,更成为民族团结的鲜活缩影。
为巩固脱贫成果,建立“芒果+就业”帮扶机制,让各族群众端稳“致富饭碗”。在农产品加工轻工业园,3家现代化芒果深加工企业开足马力,芒果干、芒果汁、芒果酱等产品远销海内外,吸纳500余名各族群众稳定就业,人均月收入达3500元。县人社局负责人介绍:“我们开设了国家通用语言和职业技能培训班,累计培训3200人次,帮助少数民族群众提升就业能力。”
民生改善不仅是数字的增长,更是民心的凝聚。该县用实实在在的举措,让各族群众共享产业发展红利,在住有所居、学有所教、劳有所得中,筑牢了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和情感纽带。每一条平坦的道路、每一盏明亮的路灯、每一个忙碌的车间,都见证着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深情厚谊,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坚实保障 。
未来展望:续写团结进步新篇
站在产业兴旺与民族团结的新起点,该县锚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现代农业示范区、乡村振兴示范区“三个示范区”建设目标,以芒果产业为笔,以团结奋进为墨,在右江河谷的沃土上勾勒出更加壮阔的发展蓝图。未来,田东不仅是飘香四海的“中国芒果之乡”,更将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样板。
“我们将继续以芒果产业为纽带,让民族团结之根越扎越深,让共同富裕之路越走越宽。”县民宗局局长韦桂标话语坚定。如今,穿梭在田东的芒果林间,各族果农共同劳作的欢声笑语此起彼伏;漫步在特色村寨,民族文化与现代产业交相辉映。一颗颗金黄的芒果,不仅是甜蜜的致富果,更成为串起各族儿女心手相连的“连心果”。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田东县正以团结为帆、以奋斗为桨,奋力谱写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壮美新篇。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