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城西街道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始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聚焦易地搬迁社区后续扶持管理,坚持党建引领,以“一基三业五个家园”建设为实践载体,着力构建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街道下辖社区先后荣获全国“十三五”美丽搬迁安置区、“全国先进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全区四星级村党组织”、“全国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一、聚焦“基础设施”完善升级,充实发展底气
一是“安”字当头,打造暖心共居家园。以安置社区“一站式”服务为依托,实施惠民工程,提升安置区配套水平。布局新能源充电站点60余个,同时打造全龄段活动中心、配齐社区综合服务室、实施道路提升工程、提档升级市场规模等,加速构建便捷共享的“十五分钟生活圈”,实现了搬迁群众生活、办事、休闲无缝衔接,将安置区打造成各族群众“推门见幸福”的共同家园。二是“水”润民心,保障水利饮水安全。为推动各族群众同饮一网“幸福水”,投入15万元实施三乐社区肯福四组饮水管网安装工程,让36户143名各族乡亲彻底告别“吃水难”;投资250万元攻坚耐禾村塘兰屯水利渠道整治,着力打通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显著提升防汛抗旱能力,切实守护好各族群众的“水缸子”和“米袋子”。三是“路”通百业,铺就发展快车道。全力推进内喊至塘足道路维修、下善屯道路扩建、肯福一二三组道路拓宽,以及肯福三组、黄烟屯、干生屯的产业路硬化、安置区道路维护,不断改善出行生产条件,推动各族群众在交往交流中增进情谊。
二、聚焦“三业”协同推进,激活发展引擎
一是巧打产业“特色牌”。聚焦科技赋能,投入500万元实施上道养牛场牛舍智能化改造与环江香牛种牛场示范基地打造,推动养殖规模扩大到1000头以上。加大冷链加工生产线等牛产品深加工领域支持力度,延长产业链条,辐射带动更多乡亲加入增收致富队伍。深挖多民族聚居优势,依托“小菜园”“小养房”,发展各族群众共建共享的庭院经济,700余户“房前屋后”变增收“聚宝盆”。二是做实就业提质扩面。以实现各民族劳动力从“有就业”向“优就业”转变目标,打造“技能培训+岗位对接”的闭环服务链条,把电工、家政、叉车操作等“饭碗技能”培训班开到家门口,培训各族学员619余人;通过“安置区专场招聘会”,2025年目标实现有劳动能力家庭就业率100%。三是推动红色物业管理升级。着力打造“红色物业+数字管理”新样板,同步接入“天网工程”智慧监控系统,实现24小时治安联防;有效推动社区“两委”与物业交叉任职,依托“党员楼栋长+多民族红色网格员”双轨管理机制,有效破解语言不通、习俗不同、沟通不畅难题,让服务跨越民族界限,投诉响应时间从48小时缩短至2小时,有效提升小区物业管理服务水平。
三、聚焦“五个家园”建设,把准发展航向
一是文明新风沁人心。统筹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探索以“乡音三讲”模式推动民族团结教育“七进”活动落地生效,宣讲团宣讲、书记宣讲、特色活动宣讲等上百场通俗易懂的宣讲会在基层一线“遍地开花”,用“乡音”传递“党音”,凝聚“五个家园”思想共识,强化“五个认同”。二是文化活水润乡土。以满足各族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桥梁,建立“文化三下乡”长效机制,确保移民社区“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主题”。2020年以来,共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庆祝活动110余场,依托农家书屋开展“银发”扫盲阅读、七彩假期儿童寒暑假辅导等各项活动,有效破除隔阂,增强各族群众幸福感与凝聚力。三是非遗传承强自信。传承非遗“族宝”促团结,开展壮族“啰嗨山歌”、毛南族“傩戏”、苗族 “芦笙踩堂舞”等精品节目展演,非遗”花竹帽”编制技艺在社区开办班,多民族非遗文化交织交融,增强了各民族群众的文化自信,谱写了文旅融合发展的新篇章。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