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融安县实验小学构建起“课程筑基、活动聚力、协同共育”的民族团结教育体系。将课程作针、活动为线,用日常实践的耐心缝缀民族心灵纽带;以课堂为渠、家校社为壤,让团结理念如春雨浸润师生心田,最终绣出独具特色的育人图景。
课程为针,筑牢育人根基
一是以党建为引领,构建“党政领导主抓、部门协同推进、全员参与落实”的工作机制,成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专项实施方案,通过“班组式党建”推动教育教学与民族团结教育深度融合。二是建立“民族团结教育台账”,动态跟踪班级主题活动开展情况,为教育落地见效提供制度保障。三是将民族团结教育系统融入语文、道德与法治等学科教学,创新打造“非遗文化进课堂”特色品牌:通过葫芦丝课程传授民族音乐知识,结合书法教育讲解各民族文字演变,让非遗技艺以知识传授形式走进课程体系。四是创新“融慧课堂”品牌,要求教师每学期开发8课时民族主题课程、参与2次跨学科活动,通过书法与美术构图融合、书法临摹与文学感悟渗透等形式,形成课程、文化、活动三位一体的育人格局,2024年已开发民族主题校本课程案例12份。
活动为线,织密交融网络
一是以节庆活动为载体,搭建各民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依托广西“三月三”举办“乐享广西三月三民族团结谱新篇”主题活动,千余师生及家长参与竹竿舞、山歌对唱等民俗体验。结合“端午节”“中秋”“国庆”“孔子诞辰纪念日”等节点,开展民族团结书画比赛、故事分享会等活动,年均举办30余场,覆盖师生3000余人次。二是将非遗传承融入活动育人全过程,举办“检校同心护童梦非遗共承民族情”文化艺术节,通过《苗山歌对歌》《山歌好比春江水》等节目展演活化非遗技艺,设置非遗体验区让学生亲手实践剪纸、陶艺等技艺,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化中华文化认同。同时,把葫芦丝演奏、壮族山歌、剪纸技艺等实践成果纳入德育评价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常态化。三是组建“红领巾民族团结宣讲团”,延伸教育触角,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开展手抄报展览、民族知识科普,参与率达85%,累计服务群众超5000人次,让民族团结之声从校园走进千家万户。
同心为结,构建共育生态
一是创新跨区域交流模式,与江苏常州、新疆伊犁、云南曲靖等地学校常态化开展“石榴花开青春梦”双向研学,将收集的民族故事、民俗资料转化为校本课程素材。二是举办“线上手拉手共筑民族情”开学第一课,通过文化展示、青春论坛、书信传递等形式覆盖师生4000余人,所得成果反哺“融慧课堂”跨学科教学。三是运用民族文化素材设计“民族文化亲子读书会”“亲子民族服饰秀”等活动,深化民族团结家庭教育。四是组织师生赴民族村寨参与“融安烧炙”非遗实践,将田野间的文化观察转化为校园活动创意,深化民族团结社会实践。由此形成“跨区域交流拓资源—校本转化建课程—家校社联动促实践”的闭环育人链条,推动民族团结教育从校园延伸到更广阔的天地。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