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凌云县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全县旅游发展工作全过程,紧紧围绕“两园一山一古城”文旅新理念,以“123”文化旅游发展组合拳促进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聚焦一个重点,构建民族区域旅游一体化格局。始终以建设“候鸟型”养老养生基地、打造“民宿型”旅游目的地为目标,以打造浓郁民族特色的旅游业态为切入,依托浩坤湖、泗城古州府、茶山金字塔、泗水田园综合体等旅游资源,将全域乡村振兴与全域旅游发展同谋划、共推进,打造生态廊道乡村旅游圈,充分利用新媒手段,一盘棋整合包装全县文旅资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坚实的时代舞台。
搭建两个平台,促进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一是搭建宣传平台,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持续深化非遗进景区活动,将凌云瑶族长号、壮族七十二巫调音乐、瑶族龙凤舞等重要的文化符号融入景区活动和文化体验,通过创作《相约三月三》《乐悠悠》《茶山上笑声》等精品节目,让游客赏景、听歌、品茶,享民族文化盛宴,切身感受当地人文气息和民风民俗,深刻感悟中华民族多元文化格局。二是搭建服务平台,打造民族团结特色旅游品牌。通过招募景区志愿者、在打卡点投放免费接驳车等方式,延长县博物馆、中山纪念堂、图书馆对外免费开放时间。利用“候鸟人”凌云、巴马两头“互住”“换居”的疗养模式,打造茶山东北候鸟驿站,运营央里、百花庄、凉水等民宿,全县现已创建旅游民宿31家,客房345间,床位545个,年均吸引内蒙古、黑龙江、辽宁等省、区“候鸟人”1000余人游凌云、住凌云。
抓好三项工作,推动民族团结与文旅融合发展。一是狠抓重点项目,抢抓政策机遇。以百色市委办2025年广西文化旅游发展大会为契机,推动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相融合,深化打造凌云县“工农文旅”深度融合新业态。“项目专班”稳步推进环浩坤湖山水生态体验区提升工程,当前重点推进浩坤村游客游览步道产业链条延伸建设工程、旅游产业配套设施项目、特色资源引流项目、文旅产业业态基础优化提升项目、山水闲居二期、湿地植物园栈道维修等6个项目的建设工作。二是创新业态供给,强化责任担当。凌云县在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的同时,积极盘活乡村闲置资源,强化带富能力,大力发展特色民宿,在浩坤湖景区推出壮族七十二巫调音乐、瑶族长号展演、民俗体验、主题音乐会等10余项沉浸式业态,让传统非遗项目与现代元素结合焕发新生。同时,串联浩坤湖景区内猪笼洞、棕榈洞等红色教育实践基地,构建研学矩阵,进一步擦亮凌云县“红绿交融”特色旅游品牌,今年来共接待研学团队99批次,实现研学收费19.746万元。三是做足品牌营销,聚焦时代引流。凌云县积极探索旅游新爆点,准确捕捉旅游热点,在《悠然的客栈》与《山水一程·奔赴浩坤》两档文旅微综艺节目上持续发力,在“三月三”“五一”“十一”假期前的重要游玩攻略节点,将打造的明星效应,精准投入各大主流媒体进行转播,让跟着张馨予、陈小纭打卡浩坤湖成为文旅市场常炒常新的流量密码。同时,固化体旅融合品牌,将环浩坤湖系列赛事打造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体旅融合品牌。接连开展的“环浩坤湖山地跑体验赛”“泳动广西·千人畅游浩坤湖”等大型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运动爱好者、旅游爱好者参加,以赛事助推民族团结与旅游深度融合。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