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靖西市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以“非遗”为舞台,推动中华民族传统艺术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活载体,引导各族群众不断增强“五个认同”。
“非遗+政策扶持”赋能 激活非遗保护动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对非遗项目申报予以扶持,先后争取国家、自治区、百色市非遗专项保护资金308万元,从2010年起,市财政累计拨付专项资金110.5万元,用于开展非遗传承活动。2021年6月,“末伦”正式入选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为靖西非遗保护传承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至此,全市拥有国家级非遗名录壮族织锦技艺、末伦2项,自治区级名录有27项,拥有百色市级非遗项目39项,靖西市级122项。主要涉及民间音乐、民间美术、民间舞蹈、戏曲、传统技艺、民间习俗等。有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人,自治区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18人,百色市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4人,靖西市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9人,非遗资源焕发新活力.
“非遗+教育传播”延伸 拓宽非遗传承路径。创新课程体系,在中小学校开发非遗+特色课程,县级25所中小学校、幼儿园将非遗纳入常态化课程,并签约绣球、壮锦、制陶等传承人担任导师,形成“一校一品牌”模式,让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近距离接触原汁原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增进对非遗文化的深入了解,提升保护传承意识。拓展沉浸式体验,以壮锦研学基地、绣球研究基地等为载体,开发非遗研学线路5条,每年累计有2万学生参与非遗研究,增强非遗互动性,通过现场演示、互动体验等形式,让学生从静态观摩转向动态传承。
“非遗+基地建设”落地 夯实非遗传承根基。创新实施“非遗传承基地建设工程”,在全市范围内科学布局、系统建设了包括壮族织锦技艺在内的20个非遗传习基地(所),为非遗传承提供稳定场所、扩大传承范围。传习基地(所)根据非遗项目分布特点和传承需求,依托乡镇文化站资源建设,并与当地特色产业基地相结合,经常接待游客和考察团,通过现场演示和作品展览,让更多人了解非遗文化,成为非遗展示重要窗口。以壮族织锦传习基地为例,每年培养学员超过200人,学员不仅包括当地村民,还有不少返乡创业青年和对织锦感兴趣的游客,强化传承基础。
打造“非遗+节庆”品牌 推动非遗活态传承。创新性打造“非遗+节庆”融合发展模式,通过“新春民俗大巡游”“壮族三月三”“七夕绣球节”“端午药市节”“中秋花灯节”等系列品牌活动,让非遗文化在节庆氛围中焕发新活力,实现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双赢。以最具代表性的“新春民俗大巡游”为例,活动通过台阁展示和方块队巡游的方式,将非遗文化融入传统年俗。巡游队伍中,壮锦、绣球、壮族八音、田间矮人舞、提线木偶、瓦氏出征等自治区级非遗项目轮番亮相,形成一道流动的文化风景线。2023年,凭借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广泛的群众基础,“靖西新春民俗巡游”成功列入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成为我市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成果。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