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市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积极探索促进中越民心相通的实践路径,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中越边境地区形成“共谋发展、共享繁荣”的生动局面。
一、以节庆文化与红色资源架设情感桥梁。依托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红色文化资源,将“三月三”等传统节庆打造为促进中越边民情感联结的重要平台,每年在靖西市、那坡县等抵边村屯举办山歌赛、抛绣球、民俗艺术展演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打造中越文化交流的盛会,以“同歌共舞”增进文化认同。依托百色起义纪念园、靖西旧州壮族生态博物馆等红色教育基地,创新“民族团结+文旅融合”模式,推出跨境民族文化旅游线路,开展中越青少年红色文化研学活动,通过“红领巾讲解员”“红色故事双语宣讲”等形式,赓续中越共同的历史记忆,促进两地游客互访和民间文化交流,每年吸引跨境游客超10万人次。
二、以兴边富民和语言互通夯实合作根基。将兴边富民行动与中越边境经济合作紧密结合,投入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资金(兴边富民行动资金)1.65亿元改善边境基础设施,提升边民生产生活条件,建设0—3公里示范段和跨境产业园区,带动双方年均增收超20%。依托粤桂协作机制,推动“边贸+就业”融合发展,在边境口岸打造跨境劳务合作平台,为5000余名越南边民提供语言培训、职业技能认证服务。将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促进中越交流的基础工程,在边境学校推行“普通话+民族方言”双语教学,并开设越南语选修课程,培养双语人才。依托百色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联合越南高校开展跨境民族研究,出版《中越边境民族文化比较》等学术成果。
三、以协同治理和互嵌融合凝聚友好力量。将中越民心相通纳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团结进步总体规划,在边境村屯推行“联合党支部+边民互助组”模式,中越党员共同治理民族事务,增进两国人民的感情。在边民互市点、文化活动中心等场所创新“法治浸润+柔性服务”治理模式,设立“中华民族之家”,为越南籍务工人员提供法律咨询、医疗保障等“一站式”服务,累计解决跨境纠纷60余起,惠及越方人员2000余人次。开展中越边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举办边民互市互访交流活动,让双方边民在日常贸易、生活交往中增进彼此了解,凝聚推动民心相通的强大力量。组织中越青少年开展夏令营、冬令营等交流活动,实地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共同接受革命历史教育等各类活动10余次,参与青少年人数1000余人次。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