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至30日,凌云县沙里瑶族乡携手百色学院“党徽映瑶乡”推普先锋队的13名师生,深入沙里开展“推普助振兴·同心筑梦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纽带,采用“理论宣讲+实践浸润+文化创新”的三位一体模式,于瑶乡大地播撒民族团结的种子,以青春力量书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答卷。
集市推普,搭建民族团结“连心桥”。利用赶圩日,在人流密集的集市上,队员们创新开展“推普大闯关”活动。“这个绕口令 ‘四是四,十是十’,哪位乡亲能准确读出来?”队员们用趣味问答吸引村民参与,发放《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宣传册100余份,通过“普通话大挑战”游戏纠正方言发音问题。并深入弄丁、那仰、那坝村田间地头发放“推普助力乡村振兴与共同体意识认知”问卷90余份,76.4%的受访者表示“普通话让不同民族的交流更顺畅”,78.65%认同“学好普通话有助于融入现代生活”。
“我们通过集市、村推普发现,年轻一代的普通话普及率已达100%,但中老年群体仍存在‘不敢说、不会说’的问题。”队长甘冬菁介绍,团队特别设计了“家庭推普包”,内含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宣传册、现场与孩子同唱一首歌曲、小礼品等,鼓励村民“小手拉大手”共学普通话。
墙体彩绘,绘制民族团结“活教材”。团队在弄丁村部外墙开展“共绘同心圆”主题墙绘。队员们以画笔为媒,将民族团结、瑶族传统服饰、乡风文明纹样与“中华民族一家亲”标语有机融合,创作了58.78平方米的文化墙。“我们特意加入瑶族蓝靛染工艺中的靛蓝色调,打卡点的两对翅膀,象征着沟通、自由与飞跃,让现代墙绘与传统文化产生共鸣。”美术专业队员白云泽介绍,墙绘中“手拉手”图案由瑶族儿童用指纹绘制而成,寓意“各族人民心手相牵”。
这面文化墙迅速成为当地“网红打卡点”,村民刘国强带着两个女儿在墙前合影:“这些画让孩子们从小知道,我们都是一家人。”墙体彩绘美化环境,成为“抬头可见、驻足可观”的民族团结教育阵地。
助农直播,打通乡村振兴“快车道”。针对当地蓝靛染制品、服饰、腰带、绣球等手工艺品,团队开展“同音助农”专项培训。在那仰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打蓝靛”展示馆,队员们从“平翘舌音区分”到“产品卖点提炼”,对20余名村民进行系统教学。“直播时要突出‘非遗手工制作’亮点,语速要慢,让观众听清楚。”队员刘婧茹现场示范,指导村民使用“家乡好物”“助农惠农”等网络热词。
“以前只能在本地卖,现在能通过网络(抖音直播)卖到附近乡镇、县市!今年,通过普通话直播卖出20件蓝靛染腰带、绣球、服饰等,销售额突破2000元。”李大姐的案例印证推普助农的实效,使农产品直播销售额大幅提升。
文化传承,守护民族瑰宝“生命线”。在那仰村蓝靛染作坊,队员们跟随非遗传承人学习扎染技艺。“这个‘十、八角、动物图腾’纹样,在瑶族文化中代表五谷丰登、美好愿景,强化着民族内部的认同感与凝聚力,把起源传说通过服饰纹样代代相传。”那仰村支书王林勤一边演示一边讲解。队员们发现,传统技艺的传承面临“口传心授”的局限,于是录制双语教学视频,将扎染步骤配上普通话解说,现场进行了直播,观看量达到3万余人次。
“普通话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驻村第一书记李克鑫感叹,通过队员们以“非遗+普通话”的模式直播培训,让更多的群众了解大山深处的非遗制作技艺,保护了文化根脉,同时拓展了传承路径。
同心筑梦,培育民族团结“小使者”。在喜洋洋幼儿园,队员们开设“同音共语”普通话课堂。“同学们跟我读:‘娃娃写字ZZZ,小刺猬CCC……’。”通过同唱《让我们荡起双桨》,讲述“李秀三民族英雄故事”,开展“汉字词组找朋友”等活动,孩子们在欢乐中增强国家认同。6岁的金琪媛主动担任“小小推普员”,回家教奶奶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在“语言桥梁”双语手作课上,大家一同唱起了《英文字母歌》。孩子们有的进行涂鸦创作,有的用英文字母拼图。副园长陆老师表示:“通过双语启蒙,孩子们既能传承民族文化,又能打开看世界的窗口。”这种“传统+现代”的教学模式深受家长们的欢迎。
游园盛会,构筑精神家园“同心圆”。活动尾声,团队精心筹备了“推普同心”游园活动。在“词语加一笔变新字并组词”的游戏里,各族学生排着队,小心翼翼地进行接龙。并开展小礼品套圈活动,孩子们手持套圈,全神贯注地瞄准心仪的小礼品,眼神中满是期待与兴奋。现场不时传来阵阵欢呼声和惊叹声,每当有人成功套中礼品,周围便会响起热烈的掌声。在这个过程中,大家相互鼓励、相互分享喜悦,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感情。同时,老师们还在一旁用标准的普通话为孩子们讲解游戏规则和注意事项。游园盛会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增强了国家认同和民族团结意识,为推普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次活动让我们深刻认识到,语言相通是心灵相通的基础。”团队指导老师潘玮表示,队员们将继续跟踪沙里瑶族乡的推普成效,建立“线上辅导站”,为瑶乡各族群众提供长期语言支持。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