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南丹县把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举措,通过打造“非遗+”系列载体,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易地搬迁安置区、融入群众生活,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同绘就民族团结“同心圆”。
一是“非遗 + 传承”建坊:促增收、聚民心,激活民族文化新活力。投入近1000万元,在朵努社区陆续建成铜鼓坊、陀螺坊、织绣坊和染艺坊等作坊。其中,铜鼓坊引进本土非遗传承人,开展铜鼓调音加工和风桶制作,紧跟文化市场需求开发生产铜鼓文创产品,让搬迁群众实现增收;织绣坊展示白裤瑶妇女的织绣技艺,同时开展刺绣文创产品研发生产和研学体验活动;染艺坊则集染布生产、文创产品开发销售、染艺文化传承发展于一体。截至目前,这些作坊已累计带动200多名搬迁群众实现稳定增收,成为促进民族团结和社区融合的重要平台。
二是“非遗 + 文旅”破圈:强协作、共发展,打造民族团结新引擎。以“非遗+文旅”的形式,创新打造“易地搬迁+景区文旅+商业建设”模式,依托独特的白裤瑶文化,引进丹泉集团投入近10亿元,打造瑶望天下民俗风情核心景区,举办白裤瑶年街节等特色节庆活动,有效促进文旅市场消费。与贵州省荔波县签订合作协议,联合打造“南丹・荔波世界瑶乡旅游景区”,共同创建桂黔边界“民俗风情游+山水风光游”旅游品牌,带动2000多名搬迁群众在景区实现就近就业,进一步促进了省际边界各族群众的团结协作与经济共赢。
三是“非遗 + 校园”育人:植根基、育新人,筑牢文化传承新阵地。通过“非遗+校园”推动民族文化与教育教学有机融合,为民族文化传承注入新动力。王尚小学是易地搬迁配套建设的学校,在校生1500余人,是以白裤瑶学生为主的寄宿制学校。学校结合白裤瑶民俗特点,开设了铜鼓传承班、皮鼓传承班、陀螺传承班、服饰传承班等16个特色课程,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开展民族文化传承活动。学校先后获得国际生态学校绿旗认证、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乡村温馨校园、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成为培育民族团结意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