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南宁市邕宁区百济镇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聚焦阵地建设、活动开展、机制保障三大方向,推动各族群众在共居环境中加深了解、在共乐活动中增进情谊、在共治共享中凝聚共识。
一是建强阵地筑根基,厚植文化认同。社区的文化阵地是连接汉壮群众的重要纽带,百济镇从群众日常可见可及的空间入手,让民族团结元素融入生活场景。南华村党群服务中心专门开辟“汉壮同心文化角”,陈列着12件汉壮群众共同捐赠的特色物品:壮族老艺人的织锦背带、汉族农户使用30年的农耕犁耙、汉壮村民合编的“同心结”挂毯等。桥学村设置了“政策书架”,摆放《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广西民族语文研究》等书籍20余册,由3名熟悉双语的志愿者轮流值守,定期开展“民族知识小讲堂”,今年已讲解“三月三”习俗、壮族歌圩文化等内容6场,累计接待群众260余人次。百济社区以百济中学为载体,打造“民族文化长廊”,由师生共同绘制汉壮服饰、节庆习俗等壁画13幅,配文讲述民族团结故事;定期开展“民族文化读书分享会”,精选《中国民族简史》等书籍,组织学生交流感悟,累计举办7场,参与师生超400人次。
二是丰富活动促交融,凝聚情感共识。乡镇社区的活动贵在“土味”和“实在”。“壮汉文化共体验”活动成了百济镇的固定节目。每年的“二月二”、“三月三”等节日期间举办的“百家宴”,将传统美食作为文化载体,搭建起民族团结新舞台。百济镇还组建了由12名汉壮党员组成的“民族团结服务队”,2025年已开展农机维修、果树嫁接等帮扶活动34次。针对部分壮族老人听不懂普通话的问题,八联村开设“双语课堂”,由志愿者轮流授课,教会16名老人用普通话讲日常用语,课堂上穿插“农事谚语互教”,在互学中拉近了距离。
三是健全机制固长效,夯实工作底盘。让民族团结工作融入日常治理要靠“有人管、常落实”。百济社区探索“4+2”模式,即构建“四级网格长+两个网格员”的工作体系实现服务无死角。党委书记带头落实“第一责任人”职责,每季度为镇村干部、汉壮党员代表上专题党课,结合乡镇实际解读“四个与共”共同体理念,今年已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主题授课3场,覆盖120余人次。同步建立“班子成员包片、党员包户”宣讲机制,组织30余名党员骨干组成宣讲队,用方言土语讲解民族政策,累计开展院坝宣讲23场,受众超300人次。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