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市始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全市各项工作主线,以成功创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为新的起点,把推进示范区建设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一把手”工程,聚焦“五个家园”建设,充分发挥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全力推进“一区两地一园一通道”建设,持续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落地生根。
一、赓续红色血脉、弘扬岭南文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更有内涵
梧州市坚持将红色基因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不断丰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涵。一是强化思想引领,筑牢思想根基。 加强“铸牢”主题宣传教育,扎实推进“四大工程”,市委分管领导及市民宗委班子成员赴7个县(市、区)、市委党校和教育、卫健等重点系统开展主题宣讲,建成教育实践基地20个、理论研究中心(基地)4个和全区首家宗教活动场所主题馆。组织编撰《梧州“五个家园”典型案例》《梧州实践》《梧州故事》等系列读物,并与新华社合作面向海内外广泛传播梧州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二是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共同价值。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推进岭南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依托大同酒店旧址、中共广西特委旧址等43处红色教育基地和广西党史上18个“第一”资源,广泛开展“五个共同”历史观教育。三是推动文化创新,促进体育繁荣。积极推动舞狮、龙舟等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在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斩获奖牌16枚。藤县龙舟队代表中国参加第十七届世界龙舟锦标赛,荣获2金1银,实现广西龙舟运动历史性突破;藤县醒狮团获云顶世界狮王争霸战最高难度奖。六堡茶制作技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苍梧鹿儿戏、岑溪牛娘戏、蒙山山歌、长洲下俚歌等岭南特色艺术形式广受欢迎;以李济深为原型创作的粤剧《抉择》成功登上中国戏剧节舞台。
二、做强茶宝石产业、创新共富机制,建设共同富裕幸福家园更有底气
始终坚持“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发展理念,探索具有梧州特色的共同富裕路径。一是聚力产业发展,经济实力持续增强。今年上半年,全市GDP同比增长6.8%,连续5个季度保持在6%以上;通过大力实施工业振兴战略,重点发展再生资源、高端金属新材料、建筑材料、食品医药、电子信息五大工业集群,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2%,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为推进共同富裕幸福家园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二是做强特色产业,带动群众就业增收。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六堡茶产业的殷切嘱托,全力打造六堡茶公共品牌,建成生态茶园40万亩以上,发展茶企148家,创新“六堡茶共富工坊”联农带农模式,带动就业超11万人、惠农31万人,茶农年人均增收3300元。连续举办“茶船古道·新丝路”行销全球活动,积极拓展六堡茶国际市场,“梧州六堡茶”品牌价值突破55亿元,品牌增值幅度居全国第二位。巩固“世界人工宝石之都”地位,年产量超过1000亿粒、占全球总产量的70%,年产值达125亿元,带动12万人实现就业增收。同时支持岑溪古典鸡、蒙山丝绸、藤县陶瓷、苍梧荔枝等地域特色产业提质增效,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三是落实惠民政策,增强群众获得感。近三年来,累计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少数民族发展资金7140万元,组织实施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等项目116个。发放民品企业贷款贴息4888.74万元,助力企业纾困发展,持续增强民族地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三、东融大湾区、深化区域协作,建设守望相助和谐家园更有温度
充分发挥“东大门”区位优势,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不断拓展跨区域协作的深度与广度。一是深化区域合作,打造共建品牌。依托毗邻粤港澳的区位优势和人文相亲的深厚底蕴,与粤港澳大湾区携手推进多领域协同发展,围绕民族团结、产业联动、生态共保、文化互融等方面深化合作,常态化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交往交流交融活动,打造了“粤桂一家亲 五连共融体”“粤桂红纽带”等一批民族团结进步共建品牌。二是推进政务互通,促进民生融合。市本级574项政务事项实现在大湾区城市“跨省通办”,企业和群众异地办事实现“就近办、一次办”。与佛山、肇庆等9个城市推出门票免费、折扣等优惠政策,开通梧肇两地图书馆跨省馆际一卡通联合服务。年度跨省通婚数超过500对,有效促进粤桂两省区人民交往互动、融合发展。三是实施“三项计划”,优化服务保障。持续实施“三项计划”,推出“城乡少年手拉手·石榴花开共成长”、“金牌就业管家”互嵌发展计划、“文体旅+共同体建设”融合旅游等示范项目。统筹推进176个教育集团和学区建设,持续扩充教育资源,累计新增基础教育学位近5万个。深入开展"康进万家"系列活动,加强“一老一小”健康与服务保障,成功打造南中社区、区福达社区等一批互嵌式示范社区,不断优化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环境。
四、守护西江水、共建后花园,建设宜居康寿美丽家园更有担当
围绕打造大湾区“后花园”目标,梧州市持续巩固和提升生态环境优势。一是强化生态协同,共筑绿色屏障。与广东肇庆、云浮等西江沿江城市协同构建党建引领下的西江生态保护协作机制,共同筑牢西江流域绿色生态屏障,切实保障“一江清水向东流”。二是培育新兴业态,发展绿色经济。借助承办2024年广西文化旅游发展大会的契机,积极培育“茶旅+研学”“茶旅+康养”等新业态,加快发展绿色经济。持续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现已建成1个国家级绿色园区、9个国家级绿色工厂和7个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三是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推动各民族与自然和谐共生。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提高至34.45%,成功打造26个广西百镇千村生态特色文化旅游示范村,13个村寨获评国家级和自治区级民族特色村寨,3个村寨入选自治区民族特色村寨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试点。
五、创新法治实践、夯实基层治理,建设边疆稳定平安家园更有成效
全面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民族事务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一是健全信息网络,完善预警机制。全市60个城市社区、93个城镇社区、861个行政村均配备涉民族宗教风险隐患信息员,建立市、县、乡、村四级风险排查和信息报送机制,实现民族宗教风险隐患早发现、早研判、早处置,筑牢基层安全稳定第一道防线。二是创新法治实践,化解矛盾纠纷。在全国首创并持续深化首席法律专家咨询制度,有力有效处置了一批信访积案。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出发点,推行矛盾纠纷“三二一一”化解工作机制,实现“小矛盾不出村(社区)、大矛盾不出乡镇(街道)、疑难矛盾不出县(市、区),问题终结在市域,矛盾不上交”的目标。三是探索治理新模式,提升平安建设水平。创新“法律援助+心理咨询+社会保护”“一社区一心理咨询师”“骑楼大妈”等基层治理新模式,成功创建6个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连续18年获平安市称号,形成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梧州实践。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