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市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2024年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为新起点,紧扣 “五个家园”建设目标,全域统筹、系统推进,努力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转化为各族群众的自觉行动、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一、聚焦“精神同源”,夯实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根基
始终把思想铸魂、文化润心作为根本,让“五个认同” 深植各族群众心中。一是抓牢教育引导“主阵地”。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全面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和社会教育,依托党校(行政学院)、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阵地,2024 年以来开展党委(党组)集中学习 3000 余场次,覆盖党员干部18万人次;聚焦青少年“拔节孕穗期”,以“中华民族一家亲”“三月三”等主题,组织中小学开展活动 6000 余场次,让红色基因、团结理念伴随青少年成长。二是激活传统文化“源动力”。深挖刘三姐歌谣、铜鼓等非遗资源,既抓保护传承,更抓创新转化 —— 启动刘三姐歌谣文化动漫化项目,用 3D 全息、智能歌词等现代技术让传统 IP“活起来”;连续举办“广西三月三・河池嘉年华”活动,让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中互鉴、在创新中升华,成为维系民族情感的“精神纽带”。三是建强传播浸润“大平台”。打造一批融入红色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主题公园、广场和教育基地,让群众随处可感;在河池日报、广播电视台等媒体开设十大网络合法赌博网站排行,2024年以来刊发民族团结正面报道1000 余篇,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正能量传遍河池大地、走进千家万户,不断巩固各族人民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
二、聚焦“发展同频”,共享共同富裕幸福家园硕果
始终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石”,让改革发展成果公平惠及各族群众。一是攥紧产业增收“钱袋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今年上半年投入中央和自治区衔接资金31.5亿元,重点发展蚕桑茧丝绸、油茶、长寿生态富硒农产品等特色产业,推动产业规模化、品牌化,带动各族群众稳定增收。二是织密民生保障“幸福网”。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1.75亿元,推进教育、养老、健身等 10 个民生项目建设,补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短板;落实就业优先政策,今年以来城镇新增就业7781人,失业人员再就业 2430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008人,同比分别增长 4.25%、23.35%、5.22%,让各族群众就业更稳、生活更甜。三是搭好区域协作“连心桥”。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动 7 个对口协作县产业园提质增效,宜州轻纺城、巴马健康食品产业园加快建设;在深圳启用环江粤桂协作前置仓,30 余种产品通过“反向飞地”进入大湾区,交付周期缩短 50%;与深圳签订科技创新战略合作协议,让科创成果加速转化为各族群众的“幸福果”。
三、聚焦“情感同心”,奏响守望相助和谐家园乐章
始终把“共居共学、共建共享”作为关键,让各族群众在交往交流中增进感情。一是擦亮创建示范“金名片”。拓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覆盖面,累计创建 6 个全国示范区示范单位、69 个自治区级示范单位,30 个集体、31 名个人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表彰。二是打造互嵌发展“新空间”。在易地搬迁安置点、城市社区规划中,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社会等方面全方位嵌入;鼓励各族群众跨区域创业就业,开展邻里节、百家宴等活动,让“远亲不如近邻”成为社区常态。三是提升治理服务“精准度”。创新“五位一体”农村信用体系,将契约精神融入民族事务治理;在搬迁安置点开展“新市民团结交融行动”,把互嵌式发展计划落到移民后续保障的每一个环节,让各族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融得好”。
四、聚焦 “生态同护”,擦亮宜居康寿美丽家园名片
始终把 “生态长寿市・三姐文化城”品牌擦得更亮,让绿水青山成为各族群众的“幸福不动产”。一是守牢生态安全“底线”。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梳理 1144 个环境问题清单并有序整改;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推进国家储备林林票制度改革,累计合作经营林地7.36万亩,印发林票9450万元,让蓝天、碧水、净土成为河池常态。二是做活生态经济“文章”。依托 “世界长寿之乡” 和富硒资源,大力发展大健康、生态旅游、康养产业;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培育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新兴产业,探索“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河池路径。三是建设美丽城乡“样板”。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乡规划,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家园。
五、聚焦 “安全同防”,筑牢边疆稳定平安家园屏障
始终树牢总体国家安全观,坚决守好祖国 “南大门”。一是筑牢政治安全“防线”。严密防范打击敌对势力分裂渗透活动,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坚决抵制错误思潮侵蚀。二是织密公共安全“网络”。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常态化扫黑除恶,2025 年以来刑事、治安案件立案数分别下降 23.9%、27.7%,电信诈骗下降17.4%,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三是拧紧风险防范“螺丝”。建立风险排查预警机制,守住了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底线。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