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区作为桂林市中心城区,汇聚了汉、壮、瑶、回、苗等41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约3.18万,占常住人口的10%。近年来,该区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体目标,以“十进”活动为核心载体,持续强化党建引领、完善组织体系、夯实基层基础,实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全面覆盖机关、街道(乡)、社区(村)、学校、企业、连队、宗教活动场所、景区、家庭及网络等多领域,逐步形成“党委政府统筹、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截至目前,累计推动205个单位参与创建评选,建成各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48个,有效促进了各民族思想同心、目标同向、行动同步,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注入持续动力,推动创建工作不断走向深入。
一、进机关:以政策服务夯实民族团结“政务基石”
象山区将党建引领与机关服务深度融合,组织机关干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通过专题讲座、研讨会等提升干部对民族政策的理解与把握,利用机关宣传栏、电子显示屏营造浓厚创建氛围。在政务服务中心设立“民族服务”窗口,针对各族群众办事需求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切实将民族团结理念转化为便民举措,增强机关服务民族工作的能力与水平。
二、进街道(乡):以基层治理织密民族团结“联动网络”
辖区各街道(乡)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纳入党工委议事日程,与基层治理同部署、同推进。其中,象山街道建立《民族工作会议制度》《走访慰问制度》等6项专项工作机制,并创新构建“1+7+N”民族工作队伍网络(即1名专职干部、7名社区民族工作联络员、44名网格员共同参与),依托综治网格化管理体系,实现对各族群众的常态化联系与精准化服务;平山街道打造同心文化广场,定期组织各族居民开展交流联谊活动。此外,各街道(乡)均设立民族服务站,提供就业指导、法律咨询、纠纷调解等服务,在传统节日期间开展主题活动,引导各族居民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上向现代化迈进,让基层治理成为民族团结的“粘合剂”。
三、进社区(村):以精细服务打造民族团结“温馨港湾”
社区作为各族群众共居共学的核心场景,坚持以“服务暖民心”为导向,在服务流动人口中落实“七到位”(政策宣传、弱势群体帮扶、困难学生助学、就业培训、纠纷调解、文体组织、信访落实),通过“一卡、二簿、三联手、四经常”服务方式,让“异乡人”变“故乡人”。迎宾西社区创新“三联促三交”模式,打造同心文化广场,组织交流联谊活动;多个社区组建少数民族志愿者队伍,定期开展“邻里节”,通过文艺表演、美食分享增进邻里感情,同时结合“书香浸润石榴花”主题读书分享会,让各族群众在书香中滋养民族心灵,营造共居共乐的和谐氛围。
四、进学校:以特色教育培育民族团结“时代新苗”
全区16所公办学校将民族团结教育与“一校一特色”办学理念相结合,推进教育进教材、进课堂,同时强化教师培训,通过专题培训、教学研讨引导教师将民族团结理念融入日常教学。各学校开展主题班队会、民族风俗体验、服饰秀、传统体育运动会等活动,其中回民小学打造“民族音乐会”“文化艺术节”“五个一”活动等品牌,获评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民族文化教育示范学校。此外,学校还通过国旗下讲话、中华经典诵读、绕口令比赛等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让各族青少年在活动中感悟中华文化魅力,实现“润物无声”的文化认同培育。
五、进企业:以发展赋能激活民族团结“经济动能”
象山区积极引导企业将民族团结进步与生产经营发展深度融合,鼓励企业面向各民族员工开放招聘,并提供公平、广阔的发展平台。同时,区政府着力搭建企业与各民族群众之间的供需对接平台,通过定期举办招聘会、资源对接会等形式,助力各民族劳动者就业。部分企业深挖民族文化元素,将其融入产品设计、生产与销售,开发民族特色文创产品,既提升企业竞争力,又推动民族文化传承,实现了“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双向赋能。
六、进连队:以军政联动巩固民族团结“军民情谊”
象山区加强与驻地部队合作,通过“军事日”活动邀请各族群众走进军营,增强国防意识;定期组织军地座谈会,共同探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思路。部队官兵积极参与地方建设,开展扶贫帮困、义务植树等实事项目,同时融入地方民族文化活动,在双拥互动中深化军政军民情谊,让“军爱民、民拥军”与民族团结理念深度融合。
七、进宗教活动场所:以规范引导促进民族团结“宗教和睦”
象山区加强宗教活动场所管理,组织宗教界人士参加民族团结专题培训,学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与法律法规;在场所内设置民族团结宣传栏,张贴标语海报,宣传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同时,引导宗教活动场所开展公益慈善活动,组织信教群众参与困难帮扶,将宗教和睦理念与民族团结实践结合,营造宗教与社会和谐共生的良好环境。
八、进景区:以文旅融合编织民族团结“沟通纽带”
象山区各景点以文旅融合为路径,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深度融入景区建设与旅游体验中,成功打造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沟通纽带”。象山景区通过机制化建设,将民族理论纳入党建与培训体系,并借助多媒体传播与主题公园营造,构建了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民族团结实践空间,景区定期举办民俗表演、书画展览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生动呈现了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场景;侗情水庄以实践基地为导向,采用场景化、沉浸式设计,将民族团结元素融入导览解说、游览线路和服务流程之中;甑皮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则通过景观改造与陈列优化,增强了民族团结的氛围营造,获得了上级部门的认可。这些实践表明,以文旅融合为载体,能够有效将各景区转化为传播民族团结理念、促进民族交流互动的重要平台,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可持续的实践支撑。
九、进家庭:以亲情纽带筑牢民族团结“社会细胞”
象山区将民族团结理念融入家庭文明建设,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万家”系列活动,通过评选“民族团结示范家庭”“最美石榴籽家庭”等典型,激发群众参与热情。社区组织开展结对认亲、民俗体验、家风分享等活动,鼓励各民族共度传统节日、共赏民族艺术、共制民族美食,使民族团结融入日常起居与亲情互动。同时,依托“家长学校”“社区讲堂”等平台,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传习中华优秀传统礼仪,帮助家长与孩子共同增强文化认同,让家庭成为传递民族团结理念、滋养家国情怀的基本单元和坚强基石。
十、进网络:以数字传播拓展民族团结“线上阵地”
象山区积极运用网络平台延伸民族团结工作触角,依托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持续发布民族政策解读、民族文化知识、团结进步事迹等内容。精心制作短视频、图文海报、H5等通俗易懂的新媒体作品,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弘扬民族团结主旋律。通过网络平台主动收集各族群众意见,及时回应诉求、优化服务,促进线上交流与线下实践相互促进,营造积极健康、包容和谐的民族团结网络氛围。
象山区通过“十进 活动的全域推进,不仅让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更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推动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在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中,谱写民族团结进步的时代新篇。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