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桂滇交界的苍翠群山中,田林县六隆镇用二十多年时光,将一根青翠的竹笋锻造成民族团结的金纽带。这座容纳壮、汉、瑶、苗等民族的移民大镇,以八渡笋产业为笔,在2.4万各族群众共同编织的致富网上,书写着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时代答卷。
移民安置催生融合发展新范式
1996年,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春风,将田阳、德保等七县万余各族群众汇聚田林六隆镇,田林县打破传统聚居模式的"插花式安置",采取多民族插花式安置策略,将汉、壮、瑶、苗等各族群众分布到各村28个安置点。初来乍到的移民们发现,政府发放的不只是安置房钥匙,还有八渡笋种苗——这成为打开民族交融之门的金钥匙。
在洞弄村标准化车间,本地大姐黄美玉正手把手教来自大石山移民的李春梅给鲜笋剥皮。“削笋讲究三分力,太深损肉,太浅留衣。”这看似简单的技术传授,实则是田林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缩影,在六隆镇,类似的跨民族“师徒档”已成常态。政府投资1820万元的3个八渡笋加工就业车间,累计创造就业岗位3000余个,各族群众在流水线上的协作,让“同筐装笋”取代了“各守方言”。
产业振兴绘就团结进步实景图
沿着六隆镇16.8万亩竹林望去,连片翠色勾勒出共同富裕的轮廓。2025年六隆镇人民政府牵头推动成立多民族八渡笋种植代表参加的田林县八渡笋产业协会,联合通过统一技术标准、共享销售渠道,形成“产业共抓、风险共担、红利共享”的深度合作格局。同时,在竹笋采收旺季,不同民族群众组成“联合采收队”,采取“传帮带”方式提升生产效率,既破解劳动力短缺难题,又增进生产技能交流。
“各民族经济相依”在产业数据中具象化:2025年六隆镇鲜笋产量突破10.8万吨,占全县85%份额;5652户种植户收入超万元,户均增收3.2万元。尤为可贵的是产业催生的治理智慧——203个"微网格"将18个行政村细化为治理单元,党员组成的调解队,让98%的竹林边界纠纷化解在田埂间。苗族笋农王建国感慨:“过去为争地界能吵三天,现在网格员带着测绘仪半小时解决问题。”
文化共情绽放民族团结绚丽花
依托中国农民丰收节精神内涵和“八渡笋之乡”的名片,每年立秋时节,六隆镇创新举办的“八渡笋庆丰节”更将这种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向高潮——评“笋王”、赛剥笋、品笋宴的竞技现场,壮族歌师与瑶族绣娘同台领奖;惠民演出中,各族群众自发组建剧团,将八渡笋采收场景编成多民族语歌舞剧;八渡笋特色展销会集市上,瑶族商贩熟练地用壮语吆喝“生态笋干,五十元三斤”。“现在过节谁还分民族?‘八渡笋庆丰节’都是我们笋农展示“笋王”丰收成果的舞台!”六隆镇周马村瑶族青年阮中豪的笑语中透着对自家“笋王”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这种民族交融的节庆嘉年华,正是日常交往结出的文化果实。
“这不仅是经济账,更是人心账。”曾任六隆镇人民政府人大主席,现任田林县委统战部副部长罗正德说道。当八渡笋的清香飘向远方,六隆镇用二十年探索证明: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产业兴旺与民族团结从来不是单项选择,而是相互成就的辩证法。这片曾经承载生存希望的土地,如今正生长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鲜活范本——在这里,每一根竹笋都记录着团结奋斗的故事,每一片竹林都在续写着民族交融的新篇。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