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那坡县构建“三维联动”育人体系,通过青少年“滴灌式”培育、干部“淬火式”锻造、社会“浸润式”引领,形成人人讲团结、处处促团结的良好局面。
一、“滴灌式”培育,筑牢青少年认知根基。那坡县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构建从小学到高中的一体化教育体系,开设实践课程,以民俗体验、边境红色研学、非遗传习等形式开展教学。按学生认知规律,小学通过歌舞、手工等培养文化感知,初中结合村寨走访深化历史理解,高中开展主题调研,形成“课堂学习-实地体验-思考践行”模式。全县中小学每周执行1课时专题教学,开展“四个一”活动:每周一节非遗课、每月一次主题活动、每学期一场手工艺展示、每学年一台歌舞展演。“广西三月三”期间,学生参与制五色糯米饭、跳竹竿舞、对山歌等,近三年累计5.2万人次参与。依托6个实践基地开展沉浸式教育:在烈士陵园听烈士守边事迹,在民族博物馆看生产生活器具演变,在平孟口岸感受边境民族交融,在天池哨所体验军民鱼水情,在上隆镇边县委旧址重温革命时期团结故事,在29连队驻地参与军民共建实践。
二、“淬火式”锻造,提升干部履职本领。县委党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所有主体班次,形成“1+3+N”培训体系:“1”个核心模块,包含民族理论政策等基础内容;“3”类案例解析,涵盖矛盾纠纷调解、民族文化保护、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等实务,“N”个专题研讨课题,针对边境贸易、跨境婚姻等问题。近三年举办专题培训班36期,培训干部2500余人次。实施“双百工程”,每年选派100名干部到民族聚居村挂职、100名干部到边境锻炼,设“五个一”任务:走访全村农户、结对一户困难家庭、解决一个实际问题、提一条工作建议、组织一场民族团结主题活动。一批优秀领导干部挂职期间,推动建成便民巷道24条,解决饮水安全问题32个,11人获评自治区、百色市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将民族团结工作纳入干部考核,设“担当作为”“工作实绩”“创新成效”三大类7项指标,三年来30余名表现突出干部获提拔、重用。
三、“浸润式”引领,厚植社会认同土壤。构建“三位一体”宣传网络,县融媒体中心开设“人文那坡”专栏,以短视频、图文等形式推介壮族歌谣、彝族祈雨节、蓝腚瑶服饰等非遗,累计发布52期精品节目,展现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魅力。城乡公共场所设37处主题雕塑、1200平方米文化墙,村寨绘300余幅壁画,其中百都乡弄陇村部50余平方米的“民族团结故事长廊”成为219国道网红打卡点,日均参观超70人次。培育“一节一品”文化品牌:“一节”为“广西三月三”歌圩节,融入瑶族铜鼓舞、苗族芦笙表演等,增强节庆的多元互动;“一品”为“锦绣边陲”品牌,含瑶族庆丰节、苗族跳坡节、彝族跳弓节等六大主题活动,2025年系列活动吸引参与群众6.5万人次。“石榴籽”志愿服务队创新“三必到”机制:传统节庆必到、农忙时节必到、灾害天气必到。2025年以来开展服务活动320余场,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460余件。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