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苍梧县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立足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创新,通过盘活集体经济,不断推动各民族在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深度交融,共同迈向富裕之路。
一、产业赋能,激活发展新动能
深挖本土特色资源,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推动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六堡镇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 的模式,引导各族群众积极参与六堡茶种植、加工和销售,不仅增加了群众收入,还带动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全县129 个行政村从六堡茶产业中获得集体经济收益,截至目前,苍梧县村集体经济项目投资六堡茶产业累计超1亿元,收益近2千万元。在京南镇,依托丰富的稻米资源,打造米粉品牌。广西京南米粉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年产京南米粉1000吨,年产值超1000万元,为村集体经济每年增收37.5万元,带动 500多户村民增收致富。创新开发出螺蛳京南米粉、六堡茶米粉等特色产品,提升了市场竞争力。成功打造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 京南米粉文化博览园,推出特色旅游线路,2024年接待旅游总人数超5万人次,旅游总消费超300万元。积极盘活集体土地资源,创新集体建设用地入股(联营)登记模式,经验做法获自然资源部刊发。明晰主体,规范流程,鉴于小组集体经济组织尚不完善,主体身份存疑,创造性推出“组申请、村报备、镇监管、县审批”的申请新模式,明确各方权责,确保流程合规、主体适格。创新分配,保障权益,针对入股联营中村集体易处弱势、收益受损风险高的问题,创新采用“保底收益+固定分红”分配机制充分保障农民集体利益,其中保底收益以土地评估价值和合作期间土地产生的收益之和为核算基础,原则上年化收益率不低于5%。确权保障,赋能发展,明确企业转让、出租、抵押土地前须经村集体经济组织书面同意,保障集体权益。以六堡镇山坪村旭沟组为例,0.6284亩土地入股瑶家雪兰六堡茶有限公司后,经双方协商,运营期内村集体依“保底收益+固定分红”模式共享红利,总收益共计16.1115万元,达土地评估价值的7.63倍,为集体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
二、文旅融合,共绘团结新画卷
将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以文化为魂,以旅游为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一是挖掘文化底蕴,打造特色品牌。深挖六堡茶历史、文化、经济、工艺等价值,传承和发展“茶船古道”文化,以六堡茶为文化符号,提升品牌影响力。同时,围绕 “茶船古道”“广西三月三”“长寿之乡”“民族风情”等品牌,打造具有苍梧特色的旅游品牌。二是开发旅游产品,丰富旅游业态。开发了六堡茶制作体验、茶旅研学、乡村休闲等主题旅游产品,推出茶船古道・六堡茶韵之乡村风情游、茶山精品游等精品旅游路线。此外,还丰富茶事活动,持续举办开茶节、斗茶大赛、六堡茶美食大赛等活动,增强茶文旅品牌效应。同时,积极开发“茶旅+ 民宿”“茶旅+研学”“茶旅+康养”等茶旅康养融合新业态,如黑石山茶厂推出“茶膳宴”,六堡镇大中村与企业共建“六堡精舍”民宿等。三是实施“三项计划”,促进交流交融,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开发六堡茶文旅、研学项目;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引进企业扎根六堡茶乡;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推出茶旅融合体验活动,办好六堡茶开茶节、“中国农民丰收节”暨六堡茶文化旅游节、黑茶大会等活动,以六堡茶为引擎,提升旅游品牌吸引力和影响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四是加强项目建设,完善基础设施。以“茶船古道”百里绿色长廊为轴,计划投资20多亿元推进六堡小镇和六堡茶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示范基地两大龙头项目,谋划实施六堡小镇、黑石山茶文旅综合体等223个文旅产业项目,带动周边景区景点道路、旅游厕所、游客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水平的提升,做好旅游业提质升级。
三、共建共享,构筑幸福新生活
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改善群众的生活条件。在苍梧县“老乡家园”易地搬迁安置点,打造了“1+9+N”模式的一体化服务平台,配套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志愿服务站、农家书屋等服务设施,实现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积极提供就业创业服务,引进了港资企业联志玩具厂、通达牧业公司等一批企业,提供就业岗位3000多个,建立“金牌管家”零工市场,帮助搬迁群众实现稳就业。通过产业分红、就业增收等方式,让各族群众切实享受到集体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