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铁山港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抓移风易俗专项工作,开展创新理论宣讲铸魂、惠企便民志愿聚力、文明典范示范引领、移风易俗实践深耕,绘就一幅精神文明引领民族团结新画卷。
一、发挥乡音传递党音,筑牢理论宣讲文化根基
一是深挖本土特色资源,开展理论宣讲。遴选培训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文艺骨干、退休教师等50余人组成文明宣讲团。将优秀中华民族文化作品和铁山港区非遗本土文化相融合,创作出《向海之歌》《喜搬迁》等多部本土文艺精品,用乡音土话架起理论宣讲的“连心桥”,让党的创新理论“活跃”在渔港码头、工厂车间、校园课堂等。二是创新推出“文明实践+产业发展”双轮驱动模式,以“港好有我”文明实践品牌为统揽,整合124家企业资源,在厂房车间嵌入“理论宣讲角”“微课堂”等思想浸润场地,建起3个厂企新时代文明实践点,与辖区47个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形成联动,形成“1+N”文明实践矩阵,通过“三纵四横”服务网覆盖全区,将宣讲阵地延伸至企业产业一线,让乡音的传播有了更广阔的天地。2024年以来,铁山港区深入辖区44个村(社区)、50余家企业、40余所学校等累计开展200余场主题宣讲活动,覆盖群众超10万人次,推动乡风文明建设。
二、凝聚发展合力,开展民生暖心服务
一是开展惠企利民志愿服务,激活民生发展动力。铁山港区以“惠企利民”志愿服务助力工业百强区夯实高质量发展的根基。各级党员干部与志愿者深入企业工厂车间精准服务,开展政策宣讲、用工对接、营商服务等惠企活动80余次,解决企业诉求30余项,惠及企业超50家,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二是聚焦民生痛点,创建文明服务。持续实施背街小巷改造、农贸市场升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等民生工程,改善城乡面貌。推动优质文化资源下沉基层,全年30余场“戏曲下乡”活动,让传统文化艺术飞入田间地头,流入群众心间;444场公益电影放映点亮乡村夜晚,超6万人次群众共享文化盛宴。此外,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全民阅读大推广、健康义诊等民生服务活动如春风化雨,让政策、法规与健康知识普及惠达群众身边,切实提升各族群众获得感与满意度。三是发挥党员先锋联系创新班组机制,探索企业文明实践新路径。依托广西北港新材料有限公司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和“义务便民维修活动室”等纽带,组建“钢铁先锋”志愿服务队5000余人,深入基层开展爱心献血、敬老助困、 植树造林、环境整治等志愿服务活动累计超300场,惠及职工群众上万余人。其中“义务便民维修活动室”,累计开展志愿电器维修服务超3万小时,帮助职工群众免费修理故障电器上万余件。
三、树立文明典型,弘扬优良家风
以示范引领,树立精神文明先进标杆,弘扬崇德向善之风。广泛开展“文明家庭”“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新时代好少年”等典型选树活动,引领社会新风尚。围绕“全国最美家庭”“全国文明家庭”等多项荣誉的杨立家庭事迹,深入学校、乡村、企业开展文明家风主题宣讲20余场,让“爱党爱国爱家,勤学勤思勤行”等家训融入家庭血脉,引领乡风文明建设。目前,铁山港区已创建市级以上文明单位13个、文明家庭1户;获评市级以上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人物21人,表彰“星级文明户”24户。
四、创新治理模式,深化移风易俗建设
一是全面推行“文明积分制”,丰富积分兑换机制与实施细则。根据群众文明行为进行赋分、兑现奖励,把精神文明建设转化为可量化的数据指标,推动铁山港区优良家风、村风、民风持续向好。据不完全统计,铁山港区“文明积分制”记录文明行为超2500余条次,兑换物品价值2万余元。二是创新移风易俗融入乡村治理新模式。开展“立规矩、治顽疾、管长效、引风尚”管理体系。推动全区44个村(社区)修订村规民约(居民公约),设立红白理事会、村(居)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等群众议事组织,推行《红白事操办参照标准》,落实婚丧喜庆报告制度。以“榕树下圆桌会”“凉亭议事”等形式,开展村务商议累计60余场,解决群众诉求70余件,有效降低群众办事成本。户均红事支出直降50%,白事花费减少40%。三是强化服务宣传,推动移风易俗入脑入心。组建40余支移风易俗志愿服务队,开展乡村移风易俗志愿服务。2024年以来,累计开展移风易俗宣讲活动150余场次,覆盖人群5000余人次,有力推动移风易俗深入人心。截至目前,铁山港区南康镇、高田村、秋风塘村、塘仔村等荣膺“全国文明村镇”称号,广西北港新材料有限公司获评“全国文明单位”,杨立家庭获评“全国文明家庭”称号,有效实现“文明之花”遍开繁茂铁山港。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