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广西民族报社在自治区民宗委的领导下,在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的指导下,不断做活宣传载体,创新宣传形式,通过“融媒体+”创新开展民族宗教宣传工作,同时在选题策划上狠下功夫,深耕优质原创内容,全力讲好“广西民族团结”故事,推出民族特色鲜明的系列报道活动,广受社会好评,为广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有力的舆论支持。
2019年广西民族报社融媒体矩阵推出的报道中,共有49篇文章被新华网、人民网、中国新闻网、中国民族宗教网等国家级媒体转载,116篇文章被广西卫视广西新闻、广西日报—广西云客户端、广西新闻网等自治区级主流媒体转载,系列报道获最高人民法院、中国语言资源保护中心、自治区统战部关注并在门户网站及微信公众号转发,由于内容独家、接地气,广西民族报融媒体的优质内容已成为“学习强国广西学习平台”中“民族团结”“桂风壮韵”栏目的优质内容来源之一。
通过“融媒体+”宣传民族政策、法律法规。报纸、网站开设《十大网络合法赌博网站排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等民族政策法规条文解读专栏,刊发系列专题解读文章。其中刊发《条例》解读文章32篇,用精练的语言通俗易懂地解读《条例》,收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通过“融媒体+”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宣传。全年网站发稿超过3000篇,图片超过1万幅,阅读量近500万次,收到良好的宣传效果;《广西民族报》报纸壮、汉文版刊发各类民族宗教新闻,壮文版出版50期400个版、汉文版出版50期400个版,两份报纸共出版800个版,壮文230多万字符、汉文220万字,1600多幅图片;在微信公众号、微博、人民日报人民号、今日头条头条号等自媒体号发布文章3000多篇,图片3000多幅,阅读量约180万次。
通过“融媒体+”营造民族地区脱贫攻坚良好氛围。在汉文版、网站开辟“脱贫攻坚第一线”专栏,刊发《一名纪检监察干部的苗乡扶贫情》等一系列稿件,并通过今日头条头条号等媒体同步呈现,把各民族群众创业、扶贫济困、守望相助的故事传遍壮乡大地,为各族人民脱贫致富鼓劲呐喊。
通过“融媒体+”策划推出系列精品报道。一是2019年2月邀请电影《刘三姐》扮演者黄婉秋、在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上用壮语发言的群众代表潘庆标、云南网红壮族歌手张竹等12位代表录制壮语拜年视频,在2019年春节除夕前在报社网站和微信公众号推送,既为壮乡人民送上新春的问候与祝福,又宣传了壮语言文化,微信公众号点击量近3800次。二是在2019年“壮族三月三”期间,广西民族报微信公众号天天推送新闻,共推送“壮族三月三”活动微信22篇,其中本报原创13篇,收到良好的宣传效果。三是2019年5月—12月,精心策划开展了“读壮文有奖”活动,打造与网民的互动栏目,得到广大读者、网民的热烈欢迎和积极投稿,截至2019年12月底,共推出99期,发布读壮文视频297个,通过多途径、立体化传播,活动收获了良好的壮文普及及宣传效果。四是2019年7月-10月,精心策划推出系列报道“壮汉双语法官故事”,共推出11篇贴近基层、树立典型的报道,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微信公众号转载1篇,十大网络合法赌博网站排行高级人民法院转载11篇,在法院系统引起较大反响,推动壮汉双语法官评定工作更好开展。五是9月5日-17日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比赛期间,本报记者发回比赛现场报道19篇,拍摄图片103幅,本报全媒体矩阵合计发布原创稿件共105篇,推荐量约102万,阅读量约22万,为本届运动会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六是11月-12月,本报精心策划推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系列报道,在报纸开辟专版,在网站开辟专栏,在本报全媒体矩阵专题发布,讲述广西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称号的部分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感人事迹。同时开机拍摄“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宣传片——《民族团结的路上,我们永不止步》,报社利用融媒体全方位多角度进行宣传,为广西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提供了主渠道、主窗口和主阵地。七是推出“聚焦广西‘语保’系列报道”,共推出《广西语言资源保护工作成果丰硕》《语言,为你打开看世界的一扇窗——专访语保工程核心专家、著名语言学家李锦芳》等5篇报道,受到广西、北京等地语言研究学者、语言学爱好者的广泛关注和好评,其中3篇文章被中国语言资源保护研究中心官方微信公众号“语宝”转载,报道所取得的积极效果得到自治区教育厅、自治区民宗委相关领导的肯定和认可。八是汉文版副刊开辟“岜莱诗会”专版,得到一批广西文化名人在稿件及文化创意方面的大力支持,提升了报纸质量和文化品位。同时,网站及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号同步推出该栏目诗作,提高了本报影响力。并于9月30日晚,成功牵头举办“我和我的祖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诗歌朗诵会。九是国庆前夕,本报微信公众号推出标准壮语版歌曲《我和我的祖国》,点击量达到1.2万人次,并被“学习强国”转发,起到了十分显著的宣传效果。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