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14日,自治区少数民族古籍保护研究中心举办壮族古籍初译工作培训班,来自基层的少数民族古籍工作骨干、民族文化工作者、民间文化传承人等共25人参加了培训,这标志着2020年度重点工作项目少数民族古籍初译工作正式启动。
此次培训班开设了“壮族古籍初译工作的重要意义”“壮族古籍初译的体例和方法”“壮族古籍初译工作与整理出版项目规划的关系”等理论课程,并安排学员进行初译工作的操作实践和研讨交流。通过培训,学员们基本掌握了壮族古籍初译工作的方法、要求和注意事项,充分认识了开展壮族古籍初译工作对传承发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了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为进一步打造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精品项目提供了人才基础。
据悉,自治区少数民族古籍保护研究中心经过多年的抢救搜集,目前收藏的各少数民族古籍共计12000多册(件),其中壮族古籍占总收藏量达90%,包含民间信仰经典、民歌、戏剧、字书、民族医药、家谱族谱、民间契约文书等10多类。这些少数民族古籍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制,均具有鲜明的广西特色和民族特色,版本价值和学术价值突出。近年来,由于各民族文化传承人人数日益减少,年龄偏大,能识读和翻译少数民族古籍的人越来越少。特别在年轻一代中,很少有愿意学习和传承传统技艺的人。各少数民族古籍有可能成为“天书”,民族传统文化面临失传的危机。开展少数民族古籍翻译整理工作,保护和延续民族传统文化的根脉迫在眉睫。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