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9日,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观看壮剧《冯子材》后上台做重要讲话
2016年4月9日,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等领导观看壮剧《冯子材》后上台与演员合影
《冯子材》剧照《血战》
《冯子材》剧照《探关》
本报讯(记者 覃雅妮)除壮族岩画音乐舞蹈诗《花山》外,国家艺术资金重点资助剧目,作为精品剧目打造的新编历史壮剧《冯子材》也将进京参加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9月9日、10日,该剧目将在北京长安大剧院连演两场,据了解,这也是该剧目第一次在首都北京亮相,届时,喜爱戏剧的观众可以借此机会大饱眼福。
广西戏剧院创排的新编历史壮剧《冯子材》以镇南关大捷为背景,以凝练生动的艺术形式,再现七十高龄“老提督”冯子材临危受命出任广西关外军务帮办、前敌元帅,与西方列强展开生死搏杀,誓死保卫祖国的英勇事迹。展示了冯子材大气磅礴的英雄壮举和浓烈的爱国情操,也反映了广西各族人民众志成城、共御外辱的爱国精神,召唤和鼓舞现代人不断奋斗前进。
该剧目特邀我国著名编导刘桂成编剧,著名导演熊源伟与广西戏剧院院长龙倩联合执导。充分吸取了壮民族代表剧种壮剧的精髓,突出展示了壮剧的独特魅力,整体呈现以下特点:一是主题鲜明,立意新颖。高扬爱国主义精神旗帜,从爱国、爱民、爱乡三个层次深入诠释其爱国主义精神内核,具有深刻历史文化价值和现实教育意义。二是民族题材,壮剧演绎。广西壮剧是壮族原生性的戏曲剧种,发展至今约有200多年的历史。它源自生活,表现生活,具有独特的表演模式和浓郁的民族特色,是壮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戏曲艺术形式。其唱、念、舞相结合,丰富生动,极富表现力。用小剧种演绎大事件,民族题材更彰显大气魄。三是民族元素,创新发展。该剧目不仅在服装设计上巧妙地运用了广西的壮锦、铜鼓等重要民族物品元素,在剧情里充分运用了傩面具及巫师祭祀舞蹈等壮族民俗,且全面充分地展示了壮剧音乐委婉动听、韵味悠长、个性鲜明、旋律优美的特点。在艺术表现上,探索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壮剧的表演形式和现代观众审美需求的结合,采用跨界艺术门类和艺术手段,在灯光、音响等技术上进行创新,器乐上既壮族特有的马古胡和铜鼓,又引入电子音乐、交响乐等,创新民族艺术元素,使之与现代审美相结合,更受时代、社会、观众欢迎。
4月9日,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观看壮剧《冯子材》后给予了高度肯定,并表示,镇南关大捷是中华民族不畏强暴、共御外辱的英雄史诗。壮剧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壮剧的形式成功把民族英雄形象搬上舞台,看了非常感动。这出大戏对于激励后人不忘历史、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振兴中华有着重要教育意义,同时也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充分展示壮剧的开放性、表现力和生命力。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