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8月25日,已有17部作品亮相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歌剧《冰山上的来客》《彝红》,芭蕾舞剧《追寻香格里拉》,舞剧《英雄·玛纳斯》《戈壁青春》,音乐舞蹈诗《木卡姆印象》《花山》,音乐神话剧《寻找海力布》,傣剧《刀安仁》,舞蹈诗《乌苏里传歌》《缘起敦煌》,藏戏《六弦琴缘》,音乐剧《畲娘》等作品在北京各大剧院一经上演,便迎来观众掌声、喝彩声不断。这些以展现民族文化精髓、歌颂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为主题的剧目,不仅主题鲜明、体裁丰富,而且表现形式多样,在京城掀起了一股“民族文艺热”。
很多观众都是冲着剧目鲜明的民族色彩而去,北京保利剧院、民族文化宫大剧院、民族剧院等几乎场场爆满、座无虚席。很多演出开演前,剧场外仍有焦急求票的观众,《木卡姆印象》更是一票难求。演出如此受热捧,充分表现出社会各界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也体现了主创人员的高度责任心和对艺术精益求精的态度。儿童剧《彩虹》的主创人员曾深入云南德昂山乡采集音乐。藏戏《六弦琴缘》从名字到内容,打磨了10年。为了让作品的民族特色更加浓郁,很多主创团队都多次深入民族地区采风。
制作精美,是很多观众对此次文艺会演的一个直观感受。无论是音乐、舞美,还是灯光、多媒体技术的运用,都使得演出效果大大提升。这种质量和效果的提升,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主创团队的业内资深背景。音乐剧《畲娘》特邀了国家话剧院舞美设计师刘科栋出任舞美设计,使得整台剧充满浓郁的畲族风情。无论是《冰山上的来客》中近乎“无屏幕”电影的逼真视觉特效,还是《英雄·玛纳斯》中令人身临其境的民族历史布景,或是《木卡姆印象》里重现新疆人民生活情景的大巴扎、葡萄园等,无不体现出主创人员希望实现行业前沿科技手段与本土深厚文化资源有机结合、打造精品的“工匠意识”。
《木卡姆印象》在最大限度保持民族艺术原生态形式的基础上,诉诸共同情感——歌颂爱情与幸福的生活,让所有人感受到“像爱心爱的姑娘那样爱自己的祖国,像珍惜完美的爱情那样珍惜幸福生活”。对国家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将这种情感真实地表达出来,就能取得共鸣,从而达到认同。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何玉芳是在京工作的赫哲族同胞,在看完《乌苏里传歌》后她哽咽着说:“看了来自家乡的一场史诗般的壮观演出,我特别震撼和感动。我为我们的悲壮历史而震撼,为今天赫哲族的美好生活而感动。家乡的每一个赫哲族同胞都在为传承民族文化、发展民族经济而努力,这也给了我努力工作的强大动力。”很多在京工作的少数民族同胞,都闻讯前来为家乡的剧目捧场。而更多的人,则是出于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对剧中人情感表达的认同。正如一位从事出口贸易的王女士在看完舞蹈诗《缘起敦煌》后的感受,“太完美了,十分震撼,实在是太精彩了”。
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的精彩剧目不断上演,观众的热情还在继续,大家共同期待有更多的民族文艺精品出现在这个舞台上。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