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剧《刀安仁》演出场景。 孙永刚摄
《木卡姆印象》剧照。 民族画报社赵利摄
连日来,一场民族文化盛宴正在首都上演。8月16日至9月14日,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以及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和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联络办等35个代表团选送的43台优秀剧目,在北京依次亮相。这样一场文化盛会,反映了各地方对繁荣发展民族文化事业的高度重视,更体现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共同心愿。
创新,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从开幕式文艺晚会开始,创新就成为本届文艺会演的主旋律。整台开幕式文艺晚会有14个节目。其中,新创节目达11个,历届文艺会演中最多的。而此次参演的43台作品中有32台“剧”,占总数的七成之多,也折射出文艺创作中“浮夸奢华”“形式大于内容”“一味追求感官刺激”等风气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反映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基层文艺工作者逐渐从奢华办会的浮躁喧闹氛围中解脱出来,把精力转向艺术作品的思想深度、质量硬度、制作精度上来,把经过反复锤炼、厚积薄发的文艺精品带给观众。
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是我国三大英雄史诗之一,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第四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江苏省无锡市与新疆阿合奇县歌舞团联合创作了舞剧《英雄·玛纳斯》,将这部史诗搬上了舞台。这无疑是一次高难度的文化对接。而援疆像一道彩虹,使这种跨越最终转化成了舞台上一次次令人心动的美妙艺术对接。甚至由此创造了历史,诞生出我国有史以来“首部原创柯尔克孜族舞剧”。
有一个神奇美丽的地方,那里是一片绝尘净域,是一方旷古秘境,是一个七色乐土。那里,就是传说中令人神往的香格里拉……由重庆市代表团选送的芭蕾舞剧《追寻香格里拉》,作为本届文艺会演中唯一的芭蕾舞剧,让首都各族观众感受了一次“轻盈脚尖上的民族文艺风”。
将少数民族文化经典用现代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是一种创新。同样,赋予少数民族独有剧种以新的内容,也是一种创新。傣剧是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中的一朵奇葩,它以深厚的南亚文化为依托,以本民族多姿多彩的生活为内容,吸收了中国戏曲表现形式,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和浓郁的民族风格。云南省德宏州傣剧传承保护展演中心,将盈江干崖二十四任土司刀安仁的故事,用傣剧的形式表现出来,不仅选题准,主题突出,而且舞蹈、声响、打击乐等手段在表演中有机结合融为一体。说傣话、唱傣歌的艺术个性,使该剧富有傣剧语言美、创新的民族舞蹈形体和舞姿美,独具特色的打击乐很有层次,震撼人心。
本届文艺会演荟萃了5台属于少数民族独有剧种的戏剧,数量为历届之最。其中,包括西藏和青海的两台藏戏,广西的壮剧、云南的傣剧以及江西的畲歌戏。
传承,展示民族文化精髓
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必然集聚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的艺术精品。
在我国西南边陲,十大网络合法赌博网站排行崇左市境内,广泛分布着典型的热带岩溶地貌。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2世纪之间,生息繁衍于此的骆越人在陡峭崖壁绘制岩画,记录下生活场景、祭祀仪式等,展现了当地先民的精神世界和社会发展面貌。第40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音乐舞蹈诗《花山》提取了“花山岩画”中的民族文化元素,通过对铜鼓、绣球、青蛙、壮锦等文化符号进行巧妙组合,把民族文化符号融入舞蹈意象,艺术地再现了“花山岩画”与壮族历史。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是一种集诗、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古典音乐综合艺术形式,为流传于新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的“十二木卡姆”和“刀郎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等的总称。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代表团选送的大型音舞诗画《木卡姆印象》,汇集“十二木卡姆”和地方木卡姆的经典选段,并通过现代的多媒体设计、影像创作、灯光舞美赋予其时代性新表达。其音乐创作不仅保留了传统乐器,更加入钢琴、管弦乐以及双键盘等现代乐器。华丽的服装、奔放的音舞、多媒体打造出的魔幻空间美轮美奂,让“木卡姆”这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惊艳全场。
运用苗族古老的音乐元素和电子音乐元素的碰撞,透过苗族特有的肢体语汇和现代舞技巧的有机结合,来自黔东南的少数民族艺术家们带来的苗族舞蹈诗《巫卡调恰——外婆的歌谣》,围绕苗族最具代表性的“火塘文化”,为观众展开一幅古代苗族人农耕文化、苗族的迁徙及社会生活习俗的淳美画卷。
歌舞诗《黎族家园》通过大力神袍隆扣幻化的各种图腾形象与黎族人的跨时空对话,展示了黎族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丰富的精神家园。
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少数民族艺术门类,如侗族大歌、朝鲜族长鼓舞等,也在会演的舞台上争芳吐艳。这些濒临失传的民族艺术得以在如此高规格的会演中集中展现,无疑对鼓舞和激励少数民族独有艺术的保护和传承起着重要作用。
认同,深刻诠释“共有精神家园”
地处祖国西部边境的帕米尔高原,有耸立的冰山、奔流的雪水河、茫茫的戈壁滩。冰山高耸入云,雪水奔腾流淌。随着帷幕缓缓拉开,色调变暖的舞台上充满了维吾尔族少男少女的欢声笑语。在一派喜庆祥和的气氛中,他们迎来了一位美丽的新娘……
北京代表团选送的根据经典影片改编的歌剧《冰山上的来客》,在舞蹈演员们优美的舞姿中,在歌唱家动人的歌声中,人们仿佛回到了那个纯真年代、去到了美丽的帕米尔高原上……整个剧场里满溢着雄浑的乐声、奔放的歌声、热烈的掌声,还有一种最响亮的“无声”——认同与共鸣。
民族团结、爱国主义是常写常新的主题,也是少数民族文艺创作的主旋律。
《彝红》是一部反映中国革命非凡历史、诠释红色经典、弘扬主旋律的民族歌剧。故事再现了著名的“彝海结盟”,在四川凉山建立第一支少数民族地方红色武装,留下一面“中国工农红军果基彝民支队”的旗帜,见证了凉山彝族同胞对中国革命胜利作出的重要贡献。
一个是城里的“富二代”,一个是山村的“小当家娃”,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文化背景,还有不同的性格习俗,会使他们在新的环境里和新朋友们发生怎样的故事?上海代表团选送的儿童剧《彩虹》以对口交流为题材,向孩子们打开了另一扇认识社会的窗户,展示了另一片不曾为他们所了解和熟知的天地,这对于孩子们的成长无疑是重要的。但剧情的重点和走向并不仅仅停留在展示差异上,而是更注重通过亲情、友情的纽带,传递出一种互学互帮、缩小差别、共同追求美好生活和梦想的理想信念。
不仅仅是剧目主题唱响主旋律,本届文艺会演的一大特色是很多创作班底的民族成分并不单一,各民族艺术工作者在一起相互学习、相互激发,共同创作出兼具浓郁民族风格和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优秀作品。《英雄·玛纳斯》是江苏对口援疆的结晶,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选送的舞剧《戈壁青春》,参演者中包括了13个民族成分。
如今,会演已成为展示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伟大成就的舞台,展示少数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舞台,展示各民族文艺工作者卓越才华的舞台,更成为了中华民族大家庭里56个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真实写照。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