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左市是个革命老区,是少数民族聚集的边境城市,这个城市占有广西的三个“最”:一是广西最年轻的市,成立于2003年8月;二是广西陆路边境线最长的边境口岸城市,全市边境线长533公里,占广西陆路边境线总长度的52.3%,有国家一类口岸3个、二类口岸4个、边民互市贸易点14个;三是广西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最高、全国壮族人口最集中的市,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89.8%,壮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9.4%。
建市以来,中共崇左市委员会政法委员会(以下简称崇左市委政法委)在自治区党委、政府以及崇左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建设平安崇左,构建和谐边关”为目标,着力解决影响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的问题,全力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连续10年实现全国“两会”等重要敏感节点的 “五个不发生”和进京“零上访、零非访”工作目标; 2011—2012年,全市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年度考评总分以及公众安全感连续两年名列全区第一;2012年,实现了“四个全区第一”,即社会管理综合治理考评总分全区第一,社会稳定动态六项工作排名全区第一,社会公众安全感全区第一,全区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满意度测评总分全区第一;崇左市先后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2011—2012年度建设平安广西活动先进市”;全市7个县(市、区)均被命名为“广西平安县(市、区)”。2013年7月,深化平安广西建设工作会议在崇左市召开,崇左市和凭祥市做了经验介绍。崇左市的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工作得到了上级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充分肯定。平安建设已经成为崇左市乃至广西的一张名片、一个品牌、一面旗帜。
急群众之所急,尽全力为边境民族群众办实事好事
崇左市地处中越边境,面临的情况复杂多变。崇左市委政法委在处理实际问题时始终坚持群众路线,急群众之所急,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的观点,在解决涉及边境少数民族群众利益的矛盾问题时,充分考虑群众的利益,从源头化解各种社会矛盾,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尽全力为边境民族群众办实事好事,有效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一是全面实施“三万”工程(“访万人、解万怨、暖万心”工程)。结合边境地区广大农村的特点,崇左市委政法委全面实施“三万”工程,落实“一村一警”机制,实行警务下移。实施“三万”工程以来,全市落实2015名政法干警包村,建立了5433个联系点,每个村(屯)、社区都有政法干警的联系点,每个挂点干警每月驻村工作不少于24小时;走访群众68万多人次,累计收集掌握各类信息10万多条,帮助群众解决社会矛盾7200多起,有效地解决了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做到矛盾不出门、问题不上交,密切了警民关系。
二是开展领导干部接访下访活动。全面贯彻执行领导干部接访下访机制,组织各级领导干部在各敏感节点、重大活动期间,特别是全国“两会”期间,分别到联系点开展领导干部公开大接访活动,深入群众诉求相对集中、问题较多的单位、乡镇(农场、林场)、村屯、企业下访接访,现场办公,解决边境少数民族群众的疑难复杂信访和社会矛盾突出问题。
三是开展驻村夜访活动。深入开展驻村夜访活动,把夜访的对象从农村扩大到城镇居民、企业职工,把夜访的内容延伸到宣传党的政策、搜集民情民策、共谋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与送项目、送技术、送信息、送温暖等活动相结合,形成了“白天抓工作、促发展,晚上访农户、听民意”的良好风气。两年来,夜访群众21万多人次,解决各类问题5万多起,做到小事不出屯、中事不出村、大事不发生,社情民意及时掌控。
四是全力打造“温馨之家·贴心服务”平台。2012年以来,崇左市委政法委认真构建“温馨之家·贴心服务”平台,科学整合司法行政资源,建立“管理一站式、服务一家人、办事一卡通”的服务网络,为广大群众提供便捷、高效、优质的法律服务,畅通了群众利益诉求的渠道,满足了群众对法律服务的需求。目前,崇左市在市本级建成“家”的服务中心1个,在县(市、区)建成“家”的服务大厅7个,在乡镇建成“家”的服务工作站78个,在村(社区)建成“家”的服务工作室526个,在屯(组)、户建成“家”的服务中心户4897户,落实联络信息员5515人。
五是全面开展矛盾纠纷化解年活动。全面开展矛盾纠纷化解年活动,集中力量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全方位、多层面地加大对各类不稳定因素的排查和调处化解力度,尤其是对敏感人员、敏感群体和敏感案(事)件,严格落实“五个一”(一个案件、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工作机制,在短时期内确实不能妥善处理的问题,落实“五包”(包掌握情况、包解决问题、包教育疏导、包稳控管理、包息诉罢访)工作机制,抽调专人组成工作组,做好少数民族群众的思想工作,稳定群众情绪,防止引发集体上访或各类群体性事件,最大限度地将各种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2012年,共调结矛盾纠纷767起。
通过实施“三万”工程,开展领导干部接访下访活动、驻村夜访活动,打造“温馨之家·贴心服务”平台和开展矛盾纠纷化解年等活动,崇左市委政法委有效化解了边境少数民族群众的矛盾,保护了边境少数民族群众的合法利益。
坚持固本强基,着力打牢边境民族地区维护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为处理边境民族地区新形势下日益复杂的综治维稳问题,崇左市委政法委切实加强综治信访维稳工作的基层基础建设,通过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强化基层基础工作,切实做到“基层在先”“重心下移”。
一是注重基层基础,夯实维稳根基。崇左市委政法委始终坚持服务下移、决策下移、权利下移、保障下移、警力下移,为深化平安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292个基层党组织与驻地军警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强化基层力量建设,全市所有乡镇(街道)明确由党委副书记兼任综治办主任,配齐配强综治专职副主任和专职干部,发展村级人民调解员、治安信息员、法制宣传员、交通安全员、义务消防员、抢险救灾员、边境便道护路员、国防护碑员“八大员”队伍4200多人。强化基础工作,加快推进政法基层庭所建设,着力提高基层政法机关的保障能力和战斗力。强化基层平安创建,推行网格化管理,建立“一村一警”、政法干警挂点包村联系制度,夯实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维稳基础。
二是注重源头预防,着力改善民生。为更好地预防边境民族地区的各种纠纷矛盾,崇左市委政法委全面推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和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2012年,对全市新出的64个重大决策事项进行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确保了新出重大决策没有引发任何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有效维护了边境少数民族群众的利益。
三是注重联防联动,形成平安合力。通过大力发展壮大基层平安建设力量,建立健全农村(社区)警务室进行联防联动,保证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治安防控。近年来,共建立健全农村(社区)警务室788个、治保组织831个、调解委员会762个、联防组织930个。大力加强军警民大联防,推行“十户联防”机制和边境警民联防“路长制”,积极构建“政管面、军管线、警管片、民管点”的联防新格局,努力做到“一个边民就是一个哨兵,一个家庭就是一个哨所,一个村屯就是一支部队”,筑起稳固边防的铜墙铁壁。
强化综合治理,全力维护和巩固边境民族地区安宁
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服务宗旨,以“发案少、秩序好、群众满意”为目标,一手抓内防,一手抓外治,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面实施边境地区大联防,努力提升社会公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全力维护边境地区的安宁。
一是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以人民群众对公共安全的需求为导向,坚持打、防、管、控多措并举,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收枪治爆、打击毒品犯罪、打击跨国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整治“三非”(非法入境、非法就业、非法居留)外国人等专项行动,实现命案发案数逐年减少、破案率保持全区前列的目标,重特大毒品案件破案数和缴毒量连续多年保持排名全区前列。狠抓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建设“天网、地网、人网”,有效地预防和打击犯罪。重点整治治安复杂的村屯(街道、场所),群众关心的社会治安热点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二是大力实施爱民固边战略。广泛深入开展以访民知民、助民富民、维稳固边为主要内容的爱民固边活动,突出抓好边境管控,全力维护边境地区良好的治安秩序。近年来,全市边防民警共走访群众54万多户次158万多人次,及时解决边境群众“三大纠纷”和跨国纠纷,警民双向熟悉率全面提高。
三是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建设平安崇左创建活动,以创建“五无”(无刑事案件、无吸毒贩毒、无赌博、无上访、无邪教)活动推进基层平安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2012年,全市实现“零发案”的村330个,占村总数的38.8%,“零发案”的屯5556个,占屯总数的81.7%。全市社会治安形势持续稳定,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逐年提高。
崇左市委政法委通过上述努力,为全市政治稳定、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军民团结筑牢了边疆防线,筑牢了经济基础,实现了人民安居乐业,促进了经济社会建设更快更好发展。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