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正值青春年华的黄莲青,步履轻盈地走进了广西人民广播电台(以下简称广西电台),成为一名壮语播音员。时光如梭,30年过去了,丰盈的身材日渐取代了当初飒爽的身姿,鱼尾纹已经爬上眼角,一头飘逸的青丝也开始染上轻霜,别人对她的称呼,也从“小黄”变成了“莲青姐”,她已从妙龄女青年变成了阿姨。时间带走了她的外貌体态,却带不走她依然悦耳的嗓音和她对壮语播音工作的初心。
从小热爱广播,入行后30年坚守无怨无悔
进广西电台30年来,黄莲青一直坚守在壮语播音岗位,特别是1994—2003年,广西电台节目大改版,壮语节目也随之变化,原有的四位播音员调整岗位,唯独留她一个人挑重担,全权负责电台壮语节目的翻译和播音工作。此后连续九年,她没有双休日,没有节假日,没有休过一天病假。对民族广播事业如此乐此不疲、无怨无悔,只因她从小就喜爱广播。
20世纪60年代,村里的高音喇叭整天播放红歌,她会唱的第一首红歌《毛主席来到咱农庄》就是从广播里学的,从此,听广播便成了她的喜好和习惯。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她近距离接触到了广播。那是高中毕业回家务农第二年的4月,村里广播室的负责人让她念一条生产进度通报,虽然就一分多钟,可她感觉特奇妙、特自豪。
1981年,村里有个指标让她去广西壮校学壮文。在壮校期间,音乐老师发现她的嗓音不错,于是常常让她帮忙录制教学的歌曲,每当各班上音乐课学歌曲时,经常可以听到她的歌声,久而久之,老师和同学们竟把她叫作“壮家郭兰英”。这当真对她是一个极大的肯定和鼓励。
初入行便接受挑战,领悟到新闻工作的不易
1984年3月,黄莲青刚进广西电台没几个月就碰上了全国“两会”。人大会议开幕当天,电台领导要求壮语部将人大政府工作报告全文共2万多字进行翻译、录音,于当天晚上7点30分播出。这对于刚进电台的新人来说真是极大的压力,她急得只想哭。可转念一想,这正是表现自己能力的机会,于是她静下心来,开始认真地工作。早上9点进录音室录音,当时还是盘带录音,编辑一边翻译,播音员一边录制,到晚上播出时间时竟然还有一部分没录完,于是只能先送播已录制好的盘带,接着是制作好一盘就跑着去送一盘。就这样一直在录音室忙到晚上9点,节目播完后才想起一整天都滴水未进,至于工作前的压力、恐慌什么的早就忘光了。在她的播音生涯里,像这样跑步送播出带已成了常事。
1991年,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民族团结大联欢活动在南宁青秀山举行。活动当天,广西电台分配了两张记者证给壮语部,部领导安排两名记者前往采访。而黄莲青没有任何证件,却向领导请示要求去见见世面。得到批准的她兴高采烈地带上采访机搭公车出发了。到了青秀山,人山人海,寸步难行。恰巧在交警的疏导下,电视台的采访车经过她身边,车上有她认识的主持人,于是她就这样跟着进了凤凰塔主会场。可刚到会场没几分钟,活动便开始了,从未采访过的她一下慌了手脚,顾不上多想,急忙打开采访机录音。当台湾高山族演员表演节目的时候,她做了口头报道,完成了一篇完整的录音报道(这篇报道后来获得广西电台好新闻作品二等奖)。下午回电台做节目时,由于派出去采访的两位记者没能在活动开始前赶到主会场,得不到有价值的采访录音,而新闻部的记者带回来的采访录音也因为音效不理想而不能采用,最后只能从她带回的录音中选用了一小段。此时的她特别有成就感,也深深体会到,原来当新闻记者还真得需要胆量和勇气。
承担重要播音录制任务,磨炼出扎实的功底
每逢有重大活动,黄莲青都负责重要文件的壮语播音工作。
2008年10月,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庆之际,她参与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主办,广西民族出版社、广西电视台等单位协办的为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庆献礼的《壮语900句》DVD视频的录制,并负责录制现场的审听任务。该视频目前在壮族地区很受欢迎,武鸣等县电视台都在播放,也成为全区各个壮汉双语教学试点的主要教材之一。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召开当天,黄莲青按照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和广西电台的安排,用壮语录播大会报告全文,在广西电台播出。当时已近中午,吃完午饭她就进录音室看稿录音,可录到一半快下午6点时,又传来一份新定稿,必须一句句核对修改。由于前方传来的翻译稿字体太小、行距太密,此时的她已经眼花缭乱,大脑缺氧似的有点撑不住的感觉,但想到快到播出时间,她很快振作起来调整好状态,坚持录完,并顺利播出。时长为1小时35分钟。可能有人会觉得奇怪:一个多小时的节目为什么会花费这么长的时间录音?那是因为壮文是拼音文字,从视觉而言没有像看汉字一样直观,就好像看汉语拼音念汉字同样会有困难一样。
2014年3月,全国“两会”在北京召开,黄莲青应邀前往北京参加少数民族语言同声传译工作。人大会议开幕当天,李克强总理做政府工作报告讲到严厉打击恐怖分子嚣张气焰时,临时加上一段关于昆明火车站暴力事件的内容,翻译稿里没有,当时她脑子里有一瞬间的空白,但很快调整好状态,一边用心细听,一边快速理解意思,在汉、壮两种语言间转换翻译。由于反应迅速、理解准确、传译生动,最终高质量地完成了任务。如果没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和娴熟的播音技巧,类似重大、突发情况是难以应对的。
专业知识的积累储备也是一门不容忽视的基本功。为了能胜任壮语文播译这份繁重而艰巨的工作,黄莲青30年如一日,刻苦钻研壮语文翻译知识,平时注意收集整理播音中碰到的比较拗口的词句。比如少数民族的人名、科普卫生方面的药名及专业术语等,早上练声时当绕口令练习。还有从壮文报刊中收集一些翻译欠妥的词汇和句子,加上自己的建议和思考,向有关专家请教、讨论,以求壮文翻译更加准确、规范,同时也能提高她自己的翻译水平。为了多了解各个民族的文化,丰富自己的知识,利于工作的开展,她还注意收集整理各地民族风情、传统节日资料,并翻译成壮文收藏起来,作为自己的知识储备,以备节目策划和使用,保证广西电台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地区权威电台的风范。
参与推广普及壮语文,授课形式灵活多样
2013年7月,黄莲青特邀担任由自治区教育厅主办、广西民族大学协办的广西各市、县、区壮汉双语教学试点学校师资培训班的主讲老师,负责壮文基础知识方面的教学课程。她当时接到邀请的第一反应就是害怕自己胜任不了这份工作,因为参加培训的学员均是老师,而老师可不同于一般学员。职业教师给学生上课有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而非职业教师给老师上课如果抓不准重点就会适得其反。再者,参加培训的老师们回去后要教授学生,可马虎不得。如何让学员对学习壮语文感兴趣,在半个月时间内学好26个字母、22个声母、108个韵母和8个声调,这可是极大的挑战。在上第一节课时,她就仔细地观察学员的反应,基本给自己做了定位——既不是老师也不是大姐,而是朋友。于是,她在上课过程中基本上不按课件顺序,学员们感兴趣的就多花时间,不感兴趣的就一笔带过。比如字母的发音方法、发音部位等理论方面,跟汉语拼音大同小异,而老师们天天教学生,早已熟稔,所以她只在某些发音跟汉语完全不同的读音上下功夫,做到当面一个一个做示范,主要在口形、口腔、舌头、舌根上细抠,按播音员的标准严格要求,力求把“nd”“mb”“r”“s”这几个最难的读音教到位。为了调节课堂气氛,学声母时教声母歌,学韵母时教韵母歌;课间休息时教唱壮语歌,学习累了搞拉歌。在交流过程中学单词,开玩笑时学句子并区别方言与标准音,听写时用卡片去找朋友等方式进行教学。学员学习兴趣很高,全班50多名学员,除2名学员家里有事提前回家外,从没有人旷课或中途逃课。按原计划,她负责的语音课需要两周时间,结果只上了六天半。结业考试及格率就达到98%,音准达到95%,得到主办单位领导的肯定。
另外,黄莲青对学员都很亲切,大家相处得非常融洽。本班的学员向其他班学员说:“我们老师是广西电台的播音员,我们能跟播音员学音准很幸运。”中央民族语文翻译局壮文室的领导得知这一期学习班是请广西电台播音员上语音课,就专门带了一名新人从北京来参加学习。整整一年了,学员们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在给学生上壮语文课时碰到什么问题,都会给她打电话或发短信咨询,而她都热情地提供帮助。
将爱好变成工作,自然成绩突出硕果累累
2004年和2008年,黄莲青参与广西电视台首次推出的壮语版《射雕英雄传》《西游记》《水浒传》三部经典电视剧的翻译,并担任剧中主要角色和多个角色的配音,受到壮族群众的好评和喜爱,其中《射雕英雄传》荣获中国民族语言、民族题材电视剧译制片“骏马奖”,《西游记》荣获第四届中国民族语言、民族题材电视节目“金鹏展翅”奖译制片类三等奖。
1994—2008年,她负责广西电视台《壮语新闻》的播音。
2012年,她为自治区教育厅和广西学校壮汉双语教学研究会联合摄制的文献纪录片《壮文》录播解说词,共1万字,时长50分钟。
此外,她还热情帮助企事业单位翻译壮文横幅标语、单位门牌名称等。
由于工作表现突出,1993年她被破格提为一级播音员。
30年间,黄莲青共有13件播音作品获奖。
2013年,黄莲青被授予“十大网络合法赌博网站排行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
尽管时间的风刀雨凿无情地改变着世间的一切,包括人的容貌,尽管青春美丽的“小黄”变成了仪态雍容的“莲青姐”,但是她充满磁性的播音,就像春天里百灵鸟鸣啭春花般美妙动听,就像浓香四溢的陈酿般让人迷醉……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