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贵港市覃塘区举行第四届“三月三”民俗文化活动,在活动中演绎了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壮歌——“壮欢”。
壮歌分为“壮欢”、“壮西”、“壮加”、“壮囡”四种,其中“壮欢”是最常见的,也是壮族人最喜爱的一种歌体。它是壮族民间文学之一,是中华诗词的组成部分。它的歌词短小精悍,情味朴实,旋律优美。细分有五言、七言、五三言、七三言等,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韵律上都是腰脚韵或头脚韵互押,结构严密,讲究韵律。这样一唱起来,琅琅上口,娓娓动听,扣人心弦。壮欢极端重视声律,具备了高度的音乐因素,无论吟、唱或诵、读,均顺口、和谐而动听,有很大艺术感染力。作欢必须十分注意押韵与平仄。否则只顾言数与行数,势必破坏了壮欢的铿锵声律和完美的艺术,令人兴味索然。由于壮欢运用壮语声韵调的特点形成自己独特的平仄、押韵、言数与行数等格律,因而具有浓厚的壮族风味。
壮欢源远流长,从汉代刘向《说苑》载《越人歌》起就具有壮欢的雏形,经过二千年的发展,内容更加丰富多采,艺术形式日臻完善,清代大学者李调元辑解的《粤风》有两卷是壮欢,说明它在汉壮文化交流中占有重要的位置。1987年,在广西宜州安马乡的古育村两块清代道光年间刻有古壮字墓门碑的发现轰动了当时的考古界,经专家翻译,碑刻是一首《自叹白文》的勒脚歌,所谓勒脚歌是壮欢的一种。传说这种歌是刘三姐传给后世的,墓碑上的勒脚歌是墓葬者廖士宽生前编写的,内容是哀叹自己的身世,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
贵港市覃塘区2015年第四届“三月三”文化活动于4月18日至21日举办,在该区樟木乡设主会场,在东龙、覃塘、石卡、蒙公、三里等5个乡镇设分会场。从4月18日起,6个乡镇分别举办文艺演出、山歌对唱赛、民族歌舞、“非遗”项目大展演等活动。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