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网络合法赌博网站排行

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十大网络合法赌博网站排行 > 历史专题 > 壮族三月三

壮乡欢歌喜同庆 民族之家乐融融 ——灵山县烟墩镇邓塘村村民委员会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事迹

2015-04-16 00:00     来源:政策法制处     作者:政策法制处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在广西钦江源头和郁江水系支流江的分水岭处,有一个美丽的山村叫邓塘村。这里山清水秀、民风淳朴,是灵山县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全村有4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968户3870人,壮族人口占全村人口的94%。村子周围山势北高南低,从西北向东横亘数十公里的丹霞地貌倾聚成险峻的峡谷地形,其间还点缀有几座小型水库。这里原生态资源十分丰富,主要生长有马尾松、樟木、红白椎等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植物,灌木丛、草本植物、攀缘植物遍布山岭、沟壑,藤萝缠绕,杂木丛生。除了丰富的森林资源,邓塘村还有浓郁而深厚的民族历史文化底蕴,如壮族山歌对唱、闹歌堂,融入了壮、汉几百年历史的烟墩大鼓文化,还有流传在断折寨的许多动人的民间传说以及新中国成立初期南下解放大军英勇剿匪的感人故事。 

  作为自治区首批“整村推进”的贫困村之一,2009年以来,邓塘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全村紧紧围绕着促进民族团结、实现民族进步的根本任务,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为目标,认真做好全村各项工作,促进了全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甘当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领头雁

  为了巩固和改善民生,缩小少数民族聚居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让群众脱贫致富,努力以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和社会和谐稳定为目标任务,几年来,邓塘村村民委员会(以下简称邓塘村村委会)干部采取多种措施解决全村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组织少数民族群众大搞种养业,努力为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办实事好事。如开展党员“一帮一,一带十”活动和能人带动扶持贫困户,共同致富奔小康。

  村干部不仅要带头工作,还要带头致富。因为只有自己富裕了,在群众中才更有说服力。村主任黄佳彬因地制宜,发动全村村民搞竹器编织加工出口,增加村民收入,为国家出口创汇。黄维权的兴隆编织工艺厂年收入达100万元,年创汇近10万元。文书韦思宇投资80多万元,不但种植荔枝、龙眼220亩,年养鸡10万羽,年收入近40万元,而且成立宏达种养有限公司,组成种养协会,带领群众搞种养业,在他的带领下,公司年养鸡30万羽,年收入80多万元。村里还大力发展养鱼,有养鱼专业户8户,年收入200万元。养羊大户韦思创2013年养羊收入10多万元。黄钦的养猪场每年不但养猪300多头,而且兼做酿酒,年收入20多万元。全村发展蔬菜基地120亩,年收入30多万元。

  经过多种经营,全面发展,邓塘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1年的800元增加到2013年的7600元,村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基本实现脱贫致富。

  全心全意做人民群众的铺路人

  旧时,曾经流传着“有女冇嫁邓塘村,三更半夜去担水”的歌谣。因为邓塘村地处丹霞红石岩地区,山村土地贫瘠、缺水,四个大自然村的人都围着村中一口大水井打水,常常是大家排着长队等着挑水,饮水十分困难。再加上地处红石岩山区,居住环境恶劣,道路难行,群众出行很不方便,机动车辆更无法进入村里。客观条件的限制,严重制约着邓塘村经济的发展。

  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灵山县从2001年开始把邓塘村定为全县扶贫开发规划的对象,从交通设施、生态环境等入手进行建设。为了改变以前贫困落后的面貌,村党支部书记李长兴、村主任黄佳彬两位同志带领村干部经过几年的共同努力,特别是开展“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之后,全村的落后状况逐步得到改善,村委会办公条件逐步完善,村党支部组织战斗力大大增强,村委会形象不断提高。2008年,村两委发动群众捐资20多万元,做好从镇政府到村委会的水泥硬底化道路的铺设。之后 ,他们每年逐个解决各个自然村的水泥路,有时因为修路需要征用群众的土地,遇到不理解的群众,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便带领村干部深入群众中做群众的思想工作,一次不通,两次登门,三次四次耐心细致地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到2012年年底,村与村之间全部修通了进村水泥路。2012年,为了让群众喝上干净的自来水,60多岁的李长兴还带领村干部一起,经多方奔走,争取到上级的支持资金20多万元,从石瓯山引回自来水,解决了全村的饮水困难问题。

  为了实施“整村推进”计划,村委会在镇党委和政府、县联谊单位的通力合作下,谋思路、跑项目、促发展,制订了《邓塘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规划》,争取到上级拨款80万元,发动捐款和群众自筹15万元,新建进村水泥路、村屯路28公里,新建桥梁3座、五保新村1栋。2009年,通过基层办拨款装修了村委会办公楼,绿化了进村道路和村委会大院,改造了学校危房。三年间,建成了202座沼气池、160间卫生厕所,发放优质茶苗50万株,新种植茶叶125亩、荔枝200亩、茯苓450亩,开通了有线电视和电话,有的农户还装上了宽带。至此, 全村村容村貌整洁,民族关系和谐,各项工作名列在前。

  自觉当好民族文化传承与发扬的组织者

  邓塘村富裕了,人们脸上挂着幸福的微笑,情不自禁地唱起山歌:“贺歌唱来颂党先,民族团结乐无边;藕芽移来邓塘种,党和人民心相连。”

        其实,邓塘村已有300年的山歌历史。山歌是邓塘村的传统文化,青年男女结婚、孩子满月时喜欢用对唱山歌来助兴,当地壮家人称之为“闹歌堂”。而当地村民劳动、节庆、会友都以歌抒怀,以歌传情,经久不衰,代代相传。

       为了传承和发扬山歌和大鼓文化,邓塘村村委会以具有少数民族地方特色的唱山歌、打大鼓等形式,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宣传。2011年,在上级民委的指导下,投资8万元建设了面积有90多平方米的 “民族之家”活动室,购置相关配置,配备了一个面积20平方米的双面不锈钢宣传橱窗,使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活动得到普及。村里还建设了标准卫生室、农家书屋和老人娱乐室等。2013年9月,上级命名邓塘村为“大鼓村”,村两委为将邓塘村建设成壮族民间文化艺术特色村,成立了山歌队、大鼓队和八音队。这几年,村两委共推出民族团结宣传专栏12期、固定标语6条,创作山歌400多首,发放民族宣传资料2万多份,表演山歌、大鼓8场。李长兴亲自做山歌队和大鼓队的队长,带队参加钦州市、灵山县山歌及打大鼓比赛,还在村委会大院前搭建山歌歌台,使歌手们有机会创作山歌登台演唱,抒发心中的喜悦之情:“ 邓塘人民意志坚,脱贫致富多捞钱;蜜梨移共酸梅种,造福子孙建家园。”“城乡面貌大改变,村村建有敬老院;合作医疗搞得好,低保每人几十元。”“党的政策真是好,学生读书冇要钱;敬老爱幼讲礼仪,文明新风代代传。”……

  近年来,邓塘村村委会把唱山歌、打大鼓作为邻里和睦相处的社会载体和文化纽带。如今,邓塘村不管是留守村民,还是打工回乡的青年,都爱集中在“民族之家”里唱山歌、打大鼓。大家在先进文化的氛围中自娱自乐,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村里弊绝风清,赌博现象没了踪影。唱山歌、打大鼓的活动把村民的心凝聚在了一起,大家和睦相处,其乐融融,呈现出了“曈曈春日暖,村村鼓声震”的欢乐景象。

  “壮乡欢歌喜同庆,民族之家乐融融”,一首首真诚而又直白的山歌,高度概括了邓塘村令人欢欣鼓舞的好生活、新变化,集中肯定了邓塘村两委的工作,也反映了国家盛世各民族亲密无间、团结友爱,正如邓塘山歌所唱:

  “党的政策真是好,民族团结乐无边;幸福多得党领导,邓塘面貌换新天。”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

    澳博app注册网站网址 澳门永利博彩 6686体育集团官网 世界杯押注 澳门永利皇宫赌场 鞍山市林业局 宜春市林业局 钦州市林业局 通化市科技局 盘锦市科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