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融安县泗顶镇马田村,民族群众遇到难以解决的困难时,就会想到覃书记,就会说“找覃书记”,或说“覃书记怎么说,那就怎么做”。这个总是向人们伸出援手和能圆满解决问题的覃书记,就是覃仕福。覃仕福,1963年生,现任融安县泗顶镇马田村党支部书记。为改变全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尽快脱掉贫困村的帽子,他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大力发展少数民族经济和社会事业,维护少数民族地区稳定,为促进当地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做出了显著的成绩。
解决“三难”问题,促经济发展
马田村的“三难”问题是行路难、用电难和饮水难。马田村位于融安县泗顶镇东北部,全村辖11个自然屯12个村民小组。2012年年末全村共有1800人,居住着壮族和苗族两个少数民族。由于自然条件差,2004年以前,11个自然屯只有2个屯通了简易机耕路,村民生活水平低下,增收没有门路,村集体经济也十分薄弱,属自治区级贫困村。
为解决出行难问题,覃仕福积极向上级争取项目,多次向融安县有关部门请求支持,并宣传发动群众筹措资金、义务投工投劳。通过几年的努力,群众筹措资金59万元,上级拨款近1000万元,修建了总长25公里的屯级公路,实现了屯屯通公路的目标;接通了8个屯的高压输电线路,使1227人用上电;兴建人畜饮水工程6处,普遍解决了全村人畜饮水难问题。基础设施的完善,使马田村的经济开始得以稳步发展。2003年,覃仕福荣获“柳州市‘人畜饮水大会战’先进个人”称号。
改变种植结构,加快群众致富
基础设施改善了,如何让村民们摆脱贫困走上致富路,是摆在覃仕福面前的又一道难题。通过学习考察,结合本村实际,他认为马田村要发展,必须调整种植结构,实行多种经营。在当时群众意识不够开放,普遍持观望态度的情况下,他一改过去只种水稻、西红柿、玉米、竹木等单一品种的旧习惯,开始种植甘蔗、蜜橘、芥菜等经济作物。他也带头种了100多亩八角、3亩蜜橘、2亩金橘和3亩丰水梨,年收入达3万多元。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全村调整种植结构出现了方兴未艾的局面。如今,马田村的蜜橘种植面积达700多亩,甘蔗种植面积达750亩,青蒿种植面积达1000多亩,芥菜种植面积达300多亩。至2012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5316元。经济的发展助推了全村面貌的改变,在最近的四五年间,全村近60%的农户先后修建了混砖新房,人居环境大大改观。
为了村里的事业,几年来,覃仕福无暇顾及自家农活,农忙时都要请人干活,还不得不把饲养了多年的3头二元杂母猪卖掉,以致他家每年减收5000多元。原来养母猪时,每年都赊20多只猪苗给十几户村民,待村民把猪养大后卖了才收钱,至今还有2000多元未收回。对此,他的回答是:“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集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
化解基层矛盾,维护民族地区稳定
覃仕福既是村党支部书记,又兼任马田村的人民调解员。他知道调解员责任重大,必须做到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这样才能达到维护民族团结、保护群众利益、巩固安定团结政治局面的目的。他在平息化解矛盾纠纷的过程中,总结出 “群众利益无小事,对症下药讲实效,解决矛盾找关键,法理第一为人民”的工作方法。 2011年3月,泗公洞屯的一名群众因炼山失火,造成8户人家455亩山林化为乌有,8户受灾群众提出15万元的赔偿金,而失火者认为赔偿金过高无法承担而拒绝赔偿。在调解过程中,覃仕福从情、理、法的角度说服开导双方,要求双方面对现实,拿出诚意进行协商。通过反复工作,最终双方达成了7.2万元的赔偿协议。几年来,他共调解矛盾纠纷133起,结案率为100%,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15万元。因此,群众对他十分信任,大事小事都找他,还说:过去解决问题纠纷,要等到双方大打出手之后才来处理,还解决不好,造成上访案例;如今解决问题纠纷,却是发现在早,行动在先,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
保持清正廉洁,做民族地区的模范带头人
作为一名农村党组织负责人,覃仕福始终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始终坚持“认认真真干事,老老实实做人”的原则,始终以群众的利益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先后开展了“我是党员我带头”“创先争优我先行”等系列活动,提高全村党员主动投身村事务和服务群众的自觉意识,用自己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身边的党员。他带头开展“拒腐防变”警示教育活动,严格实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和民主评议、公示等制度,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在他任职的10多年里,马田村的党员干部无违法违纪违规的行为发生,始终保持着斗志昂扬的精神状态,带领全村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马田村先后得到融安县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模范村委”等荣誉称号。2011年,柳州市纪委确定马田村为“柳州市党风廉政示范点”。2009—2012年,覃仕福连续四年荣获“融安县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1—2012年,连续两年荣获“柳州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