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圩镇位于宾阳县东南部,全镇总面积129.37平方公里,下辖6个村(居)委,总人口3.80万,以壮族为主,壮族人口约占全镇总人口的87%,是宾阳有名的壮乡。当地壮族群众的民俗节日活动丰富多彩,以农历四月初八、三月初三最为热闹。特别是2004年以来,露圩镇党委、政府将四月初八圩逢节更名为“露圩镇民俗文化艺术节”,使其成为当地壮族群众展示民俗文化风情的大舞台。借助该艺术节的连续成功举办,促进了优秀民俗文化的传承发展,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提高了壮乡露圩的知名度,有力地推动了露圩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近年来,露圩镇先后荣获“自治区文明镇”“全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南宁市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单位”和“十大网络合法赌博网站排行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荣誉称号。
加强组织建设,促进民族团结和经济发展
露圩镇人民政府(以下简称露圩镇政府)特别注重抓班子、带队伍,领导班子不管怎样调整,民族团结的首要位置始终不变;无论哪一届领导班子,对民族团结工作的重视不变。模范地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坚持不懈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将少数民族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带头做好民族团结工作;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不做;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帮助,遇事共同商量,形成了少数民族干部和汉族干部和睦相处、紧密团结、齐心协力做好各项工作的良好局面,真正体现了共同维护民族团结、共同维护社会稳定的主题,推动了全镇的民族团结工作不断向前。
2013年以来,露圩镇政府大力打造民俗文化品牌,在宾阳县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取得了丰硕成果。露圩镇壮族民俗文化被确定为宾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四月初八圩逢已经由宾阳县文化馆申报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库利村被南宁市民委定为“南宁市五言壮欢民俗山歌文化传承基地”;露圩壮族作为宾阳县优秀文化代表,多次登上了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绿城舞台;成立了相关的文化基金会,在各界人士的赞助下,共筹集6万多元经费用于开展对当地壮族文化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工作。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全镇各族干部群众的团结奋斗、互相帮扶,也是露圩镇政府积极谋划、科学决策和正确领导的结果。
找准工作切入点,丰富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一是主动参与重大节日活动的举办工作。露圩镇政府充分利用露圩壮乡传统的四月初八圩逢节、三月三以及元旦、春节等重要节日,积极参与组织筹划文体活动,丰富全镇各族群众的文化生活。在露圩镇政府的参与发动下,广大商会会员、社会各界人士踊跃捐款支持举办节日文化活动。据统计,2004年以来共收到捐款40多万元,为活动的成功举办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好评。为了让活动举办得更精彩,露圩镇政府还组织民俗文化表演团体的代表到武鸣县、横县等地参观当地的民俗活动。在2013—2014年举办的宾阳县非物质文化展演暨露圩四月初八民俗风情文化艺术节活动中,露圩镇政府精心策划,周密部署,安排的活动内容精彩纷呈,艺术节取得圆满成功,受到了各族群众和游客的充分肯定。
在举行这些重大活动的同时,露圩镇政府坚持不懈地在各族群众,特别是领导干部中开展党和国家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和民族法律法规以及民族基本知识的宣传教育,并将其作为各级、各部门理论学习的重要内容,利用各级媒体广泛宣传民族团结政策,使广大干部群众牢固树立了“三个离不开”思想,形成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是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露圩镇政府积极推动“美丽露圩”活动和各村(居)委的新农村建设。为充分挖掘库利村壮族文化,推动库利村创建市级文化村,露圩镇政府经过多方联系,请来我国壮文化名人、中国少数民族协会副会长范西姆教授指导山歌文化活动,并以库利村美丽的三叉江自然风光为依托,分层次开展民俗文化建设。2008年,由库利村民间歌手收集整理的《迎客歌》和《哭嫁歌》入选《壮族民歌100首》,打响了“五言壮欢”民俗山歌的文化品牌。2010年,库利村三叉江文艺队荣获广西“畅享民歌”大赛优胜奖;库利村被南宁市民委列为市级民族文化示范村。2012年4月,库利村被定为“南宁市五言壮欢民俗山歌文化传承基地”。在长期的生活和工作中,全镇各族人民互帮互助、团结奋进,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和巩固。
突出特色优势,精心打造民俗文化品牌
2010年,露圩镇政府为全面展示和弘扬当地壮族民俗文化,决定编辑出版画册《露圩风情》。露圩镇商会会员韦国华等同志得知这一消息后,发动各界人士在资料收集、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使《露圩风情》顺利编辑出版,为传承发展优秀民俗文化做出了贡献。露圩镇商会副会长、露圩社区居委会主任蒙愈福同志牵头组织民俗文化文艺队,丰富社区居民群众的日常文化生活。该文艺队编排的山歌节目《情歌选段·敬茶歌》在参加2010年南宁市乡村社区文艺大展演总决赛中获得二等奖,并于同年12月中旬代表宾阳县参加南宁市统战系统的文艺会演。近两年来,该文艺队还受邀参加了“宾阳炮龙之夜”和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绿城歌台(宾阳会场)的演出,打响了露圩壮族民俗文化品牌。
文化的渗透是潜移默化的。就在这些喜闻乐见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中,露圩镇各民族群众一方面享受着文化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另一方面强化着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在各种活动中,各族干部群众进一步深化了“三个离不开”思想的共识,深刻认识到只有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不断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大团结,打牢民族团结的群众基础,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才能实现全镇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推进特色集镇建设,丰富民俗文化发展内涵
在推进城镇建设工作中,露圩镇政府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作用,把当地的民俗文化优势融入城镇建设工作中,与旅游开发结合起来。通过统一规划、统一立面、统一格调的方式,建成壮乡特色仿古骑楼精品街3条,投入30多万元建成占地15亩的露圩民俗文化广场。同时还提出在露圩北区建设“水街”仿古建筑群项目的建议,得到了宾阳县有关部门和领导的高度肯定。由于露圩镇在推进民俗特色集镇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具有良好的发展优势,宾阳县委、县政府已将露圩镇列为“十二五”期间全县重点建设的两个民俗特色集镇之一。
民族团结推进了民族平等,推动了各项民族事业的发展,露圩镇政府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深入实践“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切实做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推动了民族的团结、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