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不断巩固提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成果,防城港市以“民族团结进步+旅游”模式,进一步创新创建工作载体。至2020年示范市创建以来,防城港市启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景区”工作,以“五个结合”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向基层延伸,促进民族团结“金字招牌”与旅游资源深度融合,民族文化、特色产业与旅游产业相融互动,使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为全域旅游发展提供强大助力和精神支撑。
结合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提升景区人气。利用全市旅游资源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搭台”,充分借助景区LED屏、宣传栏等载体,用好承办国际医学论坛等会议机会,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强化景区文化氛围、团结进步氛围,实现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效果和景区人气双提升。
结合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开展特色活动。进一步挖掘“壮族三月三”、“京族哈节”、瑶族阿宝节等文化活动内涵,让游客在游玩过程中深深感受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氛围。
结合丰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内容,挖掘文化内涵。深入挖掘蕴含在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族团结进步内涵,鼓励和支持具有防城港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独弦琴演奏”“打陀螺”“上思虽蕾”等进景区,丰富表演形式,加强与游客互动,同时联合融媒体平台,扩大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和感染力。
结合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物质基础,促进各族群众增收奔小康。找准兴边富民行动、民族文化与全域旅游的结合点,大力发展农家乐、民族传统工艺品制作,建设民族文化产业一条街等,用好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扶持发展具有防城港“海、边、山”特色的旅游文化品牌,将打造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建设特色村镇与发展文化旅游相结合,扶持民贸民品生产加工销售,推进民族特色产品进景区,促进文旅融合发展。
结合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出文化精品。进一步开展好“京族哈节”系列活动,与有关部门合作创编具有防城港的高水平民族文化舞蹈“京岛情韵”等文艺作品。依托防城港丰富的十万大山红色文化遗产和民族团结进步的光荣传统,积极建设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把红色做成特色、用经典带动流行、以主流引领多元,让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宣传红色文化、推动红色旅游的重要载体。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