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7日,郁林路小学举行“赓续红色血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活动;建设小学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坚定不移跟党走”系列活动,该校党支部书记为全校师生上思政第一课《民族团结心向党 民族精神我传承》;中山小学开展“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活动……今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贵港市港北区各学校不约而同将主题聚焦在民族团结方面。
港北区常住人口76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占1/3。近年来,该区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全过程,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以更高标准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前不久,港北区获评第十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A 打好“组合拳”激发活力
“奶奶,以后不要再把废旧品放到朋友的毛坯房里,既不卫生,又影响你儿子跟朋友的情谊。”“好,你放心,我不放了,也不会去捡废旧品了。”2月9日,港北区观天小区“红石榴”志愿者宋民晶走访居民,调解小矛盾小纠纷。
前几天,住户黄女士向宋民晶诉苦,她的毛坯房暂借楼上朋友放东西。可朋友母亲捡了一大堆废旧品放在里面,为此她很闹心。宋民晶说:“这事虽小,如果处理不好,邻里容易闹矛盾,影响相互关系。”
像宋民晶这样的“红石榴”志愿者还有不少。小区是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的重要载体,港北区在小区物业中选聘“红石榴”志愿者,为各民族群众提供优质服务,打造了“红色一家”“先锋物业”“幸福邻聚里”等城市民族团结品牌。
港北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秦一翔介绍,近年来,港北区强化抓党建促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在村和社区成立民族工作管理小组,推行“党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模式,切实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强堡垒。扎实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志愿服务当先锋”等活动,帮助各族群众解决难题2500多个。龙凤嘉苑等5个党组织获评自治区首批城市居民小区星级党组织。
港北区港城街道龙井村村民陈荣光新房干净整洁,现代家电一应俱全。陈荣光说:“多亏了大家帮助,我建好了两层楼房。”以前,他家住房比较紧张,为改善其居住环境,龙井村支书、村委会主任陈喜志四处奔走,协调水泥厂、红砖厂为其捐赠水泥、红砖,其他村民也来帮忙建房。陈喜志说,龙井村通过建立“村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三级联动”治理体系,有效解决村里矛盾纠纷、乡村治理、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难点问题,培育良好家风、乡风、民风。
港北区大力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建立部门联动、社会参与、齐抓共管的治理新格局,创新“壮美龙井”“幸福樟村”“宜居泗民”等农村民族团结模式,全面提升农村民族工作水平。民族团结“五户四联”服务机制、“三级联动”治理体系、乡村振兴文明实践“积分卡”制度等一批乡村治理模式在广西乃至全国推广。
B 发展经济带动共同富裕
2月10日,港北区贵城街道凤凰社区的地下商业街人来人往,不少市民在商店挑选商品。卖女装的壮族妹子廖彩梅正忙着招呼顾客。廖彩梅说,在这里销售服装1年多了,“商圈红色驿站”帮他们解决了不少困难,邻里互帮互助,商场环境好,人流量大,生意不错。
港北区依托“商圈红色驿站”,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融入民生、经济等重点领域,组建党员、商户志愿者服务队18个,推行助商惠民服务,将商场、企业打造成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发展进步的新平台。目前,安排300多名各民族居民进入商业街就业经商。今年1月,商业街销售额1800万元,同比增长9%。团结出凝聚力,团结出生产力。一个个商场、企业释放新活力,促进消费市场回暖。2022年,该区新发展个体工商户1.17万户,新增从业人员2.13万人。
位于港北区的广西爱玛车业生产车间,各生产线满负荷生产,480多名员工有条不紊地忙生产、赶订单,掀起新一轮生产热潮。该公司总经理方关民介绍,公司第一季度的订单已排满,现在每天电动车订单出货量3000台,最高出货量达5000台,实现产销两旺。
该公司良好发展势头是港北区各民族为工业振兴团结奋斗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港北区高标准建设中国—东盟新能源电动车生产基地,累计引进电动车企业100多家,50多家实现投产,电动两轮车产业集群入选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打响了“好电车 贵港造”品牌。目前,新能源电动车产业带动各族群众在“家门口”就业4000多人。
港北区大力发展经济,带动各族群众共同富裕,共享繁荣发展硕果,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2022年,该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3.1%。
C 弘扬好精神共建家园
2月7日,建设小学的开学典礼系列活动中,有思政课《民族团结心向党 民族精神我传承》、朗诵《微笑少年心向党 民族团结一家亲》等特色活动,引导各民族青少年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力军。去年,该校获评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该校校长陆惠美说,今年,学校继续开设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社团活动课程,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营造民族团结进步的教育氛围。
为让民族团结之花扎根于教育,港北区大力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在辖区100多所中小学校打造“荷城红烛 育人先锋”品牌,组建中小学城乡教育教学联盟。2022年举办城乡“手拉手”交流活动27场次,推动城乡各民族学生互动交流近8万人次。
港北区注重强化思想教育引导,深入实施文明创建、公民道德建设、时代新人培育等工程,选树“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百孝之子”等各类典型30多名,引导各族群众凝聚思想共识,熔铸精神支撑。同时,对辖区20余个示范点进行优化打造,推进“7+N”提质扩面,坚持将机关、企业、社区、乡镇、学校等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主阵地、主渠道,并拓展创建载体,增加了进医院、进家庭、进景区、进家风家训教育基地等创建工作路径,让同心文化因子与群众生产生活水乳交融。《壮族哭嫁歌》《壮族油纸伞制作技艺》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蓝衣山歌》列入贵港市非遗项目,“桂林郡遗址”“洪秀全在贵县赐谷村活动遗址”被列为贵港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