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晚,大化瑶族自治县古江搬迁安置区的美食广场热闹非凡,“新春大狂欢”篝火晚会吸引数千名各族搬迁群众和游客参与,大家载歌载舞唱响新时代民族团结旋律。“我们常态化举行形式多样的活动,推动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大化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王丹华透露了古江安置区获得“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的秘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河池市境内有47个民族成份,世居8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5.5%,占比全区最高;有5个自治县,自治县全区最多;还有全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县、毛南族自治县。近年来,河池全面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已成为河池发展一大政治优势,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2022年,该市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税收等多项经济指标增速居全区前列;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225元,比上年名义增长7.3%,增速在全区排位第二。
一、立法保护民族文化传承发展
“羡慕!广西这个地方全体公民放假3天!”朋友圈评论区里许多网友赞叹。2022年6月16日,根据《大化瑶族自治县自治条例》,大化发布了祝著节放假的通知,全县放假3天,加上周末可连休5天。
河池5个自治县都有令人羡慕的民族地区特色节假日。巴马、都安和大化有祝著节,罗城有仫佬族依饭节、环江有毛南族分龙节。这些节日放假都以立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民族文化是民族的魂,我们高度重视立法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发展。”河池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莫振祖向记者介绍。河池制定了《河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河池市民间传世铜鼓保护条例》等多部地方性法规,用立法保障民族政策落实,以法规对地方少数民族文化、民俗、节日等进行传承性保护,促进其创新性发展。
同时,河池还注重通过立法推动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特色产业、特色产品发展壮大,提升各族群众生活水平。《包装饮用水水源保护及开发管理条例》《盘阳河保护条例》《巴马香猪产业保护条例》《凤腾山古墓群保护条例》等一批条例已实施并产生预期效益。《长寿资源保护及开发管理条例》《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等一批立法已进入征求意见或审议阶段。
“河池一方面充分利用好落实好中央支持民族地区的政策措施,全力争取上级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发展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文化;另一方面全面领会党的民族政策,全力推动各民族团结进步、共同发展,弘扬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河池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任韦红梅说。
二、互嵌共居开启民族融合新形式
“打算做什么好吃的?”看到邓秀珠买菜回来,兰金桃笑着打招呼。
“想做个猪肚鸡,晚上过来我们一起吃饭啊。”邓秀珠热情邀请。
邓秀珠和兰金桃如今同是东兰县向阳社区居民,前者是壮族,从花香乡搬迁过来;后者是瑶族,从三弄瑶族乡搬迁过来。之前,她们做梦也没想到有一天会成为亲如一家人的邻居。向阳社区是东兰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安置了像邓秀珠这样14个乡镇的搬迁群众997户4325人,组成了一个互嵌式多民族大家庭,大家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谱“自治区美丽搬迁安置区”的华丽篇章。
每天晚上,在大化达哞小镇入口都有竹竿舞、铜鼓舞、笑酒等非遗节目展演,表演团队是从全县16个乡镇搬来的壮、汉、瑶、毛南等各族群众组成的“幸福家园艺术团”;该安置区搬迁后,有223对少数民族青年通婚喜结良缘……
“在河池,像向阳社区、古江安置区这样大型的移民搬迁安置区,每个县区都有一个以上,来自不同乡镇、不同民族的群众互嵌融居,共同演绎着一个个共居、共事、共业、共乐、共管、共享的美好故事。”韦红梅介绍。
在巴马“候鸟人”集中居住的坡月村、百马村等则演绎着另一种类型的互嵌共居、和谐发展的故事。每年定期或不定期来巴马养生的“候鸟人”有10万多人次,占全县总人口数几近三分之一。“这些‘候鸟人’什么民族的都有,有些在巴马住了多年,多数办理了巴马的居住证。”巴马甲篆镇党委书记卢金科告诉记者。“候鸟人”与当地人和睦相处,参与地方建设,拉动了巴马的发展。
2021年11月16日,河池南丹县与贵州荔波县签署了《南丹·荔波跨省(区)旅游合作协议》,以旅游“做媒”开启跨省市各民族互嵌式发展新模式。一年多来,两地共同实施“规划联建、交通联通、景区联创、线路联串、节庆联办、产品联销、市场联拓、人才联育、项目联报、环境联治、资源联享、机制联动”等合作内容。通过联合举办“壮族三月三”、白裤瑶年街节等系列民族节庆活动,休戚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
三、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七进”硕果丰
不久前,一批海外华侨代表来到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陈双村,迎宾队伍有吹芦笙的苗族同胞,也有载歌载舞的毛南族和瑶族同胞,民族团结的人文风景令侨胞们惊奇不已。
陈双村居住着汉、壮、毛南、苗、瑶等11个民族。在各级党委的引领下,陈双村深入开展“同耕一片地、同饮一井水、同喝一碗酒、同演一场戏”系列民族团结宣教活动,组建了芦笙队、龙舟队等文体团队,经常性地开展文娱活动,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陈双村也因此成功登上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光荣榜。这是民族团结教育进乡村的一个成功典型。
“祝你生日快乐……”日前,巴马第五幼儿园在民族教育特色实验园开展百名留守幼儿共享“民族团结一家亲”生日宴活动,给小朋友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民族团结教育实践课。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娃娃抓起,河池特别重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校园工作。”韦红梅告诉记者,在这个思路的指引下,河池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学校全面开花。2020年起,金城江区实验小学开展了“中华民族一家亲 山魂水韵河池情”实践、分享展示活动;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构建了“三维协同四元融合”的民族团结进步文化育人模式……2022年6月以来,河池积极推动“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组织开展各族青少年校际交流、县际交流、省际交流活动,广播民族团结的种子。
近年来,河池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乡村、进军营、进宗教活动场所等“七进”活动,取得显著成效。近日,河池市公安局上榜第十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是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市级公安机关。截至目前,河池已成功创建国家、自治区、河池市、县区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共145家,其中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3家、自治区级43家,位居全区前列。
“河池民族特点鲜明,推动民族团结共同进步是推动高质量发展题中之义,是我们工作的重点。”河池市委书记秦春成说,“我们将继续强化政治引领,高站位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促进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共同缔造更美好的生活。”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